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审计利用自身的权限对政府部门、公营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及其相关责任人的公共经济权力进行有效地控制是我国相关法律和社会公众的客观需求(董延安。2007)。近年来,我国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所掀起的“审计风暴”正是审计机关合理运用审计权限在社会公众中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家审计在列公共经济权力进行控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2.
芦苇 《理财》2012,(9):78
似乎有权力存在的地方就有腐败,因此,一直以来权力腐败都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避免对权力的控制。下面主要探讨如何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机制,从而加强对权力的控制。一、经济责任审计控制概况经济权力,是权力中的一种,顾名思义主要侧重经济方面,比如对物质财富的支配权、占有权、管理权等等,经济权力在社会中表现为一种职权。公共经济权力,是指使用国家控制的公共资源的组织具有的特殊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宪政思维论述了国家审计权力来源的本质、国家审计权力的设置模式。本文认为,在宪政思维下,国家审计权力来源于私权对于公权的监督,国家审计权力应采用独立的设置模式,设置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而不应纳入三种公共权力之中。此外,本文认为宪政思维下国家审计对于权力制衡与监督的实现方式是经济责任审计,这也是宪政思维在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陈英姿 《审计研究》2012,(4):16-19,25
审计监督带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公共权力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交叉点,国家审计通过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促进国家治理机制的完善。我国的国家治理具有大党治理、大国治理、转型国家治理等特征,随着国家治理模式的演变,当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民参与的治理新模式。国家审计由于其自身特点,能够推进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国家治理的法治性和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化。针对国家治理的治理模式和本质特征,国家审计要从党委、政府、公民三个层面入手,通过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执行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路径,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论权利制约权力的公司制衡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利制约权力,是指公司用习惯权利、道德权利、法律权利等约束管理者的权力,防止公司管理者权力的变异和滥用,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权利本位、共同治理、分权制衡、内部人控制、外部人约束是其基本特征。建立权利制约权力的公司制衡机制,是实现公司权力机制创新的根本途径。公司权力制衡机制的转变,需要从公司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努力,通过解冻,降低阻力,打破平衡实现。  相似文献   

6.
国家经济调节权是随着国家经济调节职能的产生而产生、区别于行政权的一种国家权力形态.该权力的行使应遵守调节法定、调节民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从国际经济调节原则,其具体的行使方式将随着市场缺陷具体类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社会民众经济权力对该权力的制约是一种根本性的制约.要通过法律制度的构建,维护社会民众的基本经济权利和建立相应的社会民众参与机制、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7.
戚振东  尹平 《审计研究》2013,(1):15-19,27
理解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动因是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和推动实践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从国家治理视角探讨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动因,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中国政体国体及其权力运行现状下的特殊产物,是权力安全运行自律和自控的机制设计,是现行干部管理体制实践总结的制度完善,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必然要求。籍此,文章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强调权力运行过程外部独立的监督、突出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督和彰显经济权力行为监督等权力监督特征。  相似文献   

8.
随着政府角色的定位与财政职能的演进,和我国从"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过渡,对国家治理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意味着需要重新构建国家与社会关系。同时,国家审计与国家财政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国家财政的转型必然要求和带动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国家治理是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来实现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收的目的是为了换取满足其需要的公共产品,可见,公共产品在构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公共产品高效、公平地满足纳税人的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系统中发挥监控作用的国家审计必须相应地变革。因此,本文提出将国家审计的客体定位于公共产品,以保障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履行其公共受托社会责任、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建立以"完善职能、拓展内容、弥补事项、提升效能、控制风险、延续成果"为目标的六位一体的预警机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对权力的制约与监控职能。  相似文献   

10.
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绩效审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绩效审计与公共行政密切相关。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个公共行政模式由规制导向发展为市场导向的进化历程,它对政府责任及其绩效的关注不仅促进了绩效审计的发展,还导致其从一种政治意义上的权力制约机制转变为一个市场化的绩效评估工具。目前,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外。推动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需要扩大审计需求、提高审计能力、改革审计体制三管齐下。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产生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府审计思想,本文的目的是归纳它的特点及其启示。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相关历史文献,发现民国时期政府审计思想有五大特点:从简单模仿日本审计制度到结合中国国情;注意事前审计;在机构设置、监察权行使方式和报告关系上实行监审合一;政府审计组织独立于行政组织,实行审计人员限制兼职和回避制度,确保人员独立;规定审计会议制度,推进民主审计。这一时期审计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有:目前政府审计组织的"行政型"模式符合中国国情;由全国人大审计委员会对财政预算进行事前审计,对于预算支出,非经审计核签国库不得支付;合并监察部与审计署为监审部,提高它的地位至副总理级;在审计法规中明确审计会议制度,规定重大审计事项和重要人员调度须经审计会议决定。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高审计报告的信息含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主要集中于对股票市场信息传递的探讨,鲜有文献从管理层行为的角度考察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本文利用新审计报告的过渡期设定,以实施新审计报告准则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影响为切入点,考察了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究竟是作为增量信息改进分析师预测,还是作为监督压力抑制管理层迎合分析师预测的行为。研究结果支持监督效应,但这种监督效应存在局部性和补充性,即只能对管理层在薪酬激励较低和权力受到制衡的情境下发挥作用;且仅能对管理层在审计质量较低、利润操纵事项难以分辨的情境下发挥补充监督作用。这些结论为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完善审计准则提供了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性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技术问题。碳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中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新举措,是一种全新的环境规制工具。论文将从“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视角下,结合目前国内外碳审计的研究现状,探索分析适合我国国情的碳审计模式,以期发挥碳审计在经济社会环境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品视角下的审计委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审计委托模式是造成“独立审计不独立”,进而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现代企业的“社会企业”特征,使会计报表及其审计信息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审计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会计报表审计信息这一公共品私人供给模式的失败。公共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决定了其公共供给模式较私人供给模式更有效率;税务机关作为特殊的公共部门,令其作为会计信息审计的委托人在独立性、激励和实践上更具优势。当然,会计报表审计的税务机关委托模式作为一个新的审计委托模式,其制度需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可见,公共财政绩效审计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出的又一新的审计领域。本文着力探讨了在公共财政绩效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理论可行性,以及在实践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implications for local public audit of the abolition of the Audit Commission and its audit practice (District Audit). The audit regime of NHS foundation trusts, where the Audit Commission is not responsible for auditor appointments or their oversight, is investigated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the future of local public audit.  相似文献   

17.
Utilizing Porter's (1981)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historical narr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performance auditing in the Australian federal public sector. The analysis considers four crucial events in the period 1973-98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Australia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1976),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Audit Office efficiency audit developments (1979), the Joint Committee of Public Accounts Inquiry (1989), and the struggles over the passage of the Audit Act 1997. The analysis supports the proposition that performance auditing is a malleable social construct rather than a definitive performance review technology.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technological basis has been contested, with several concepts being included or excluded by various groups. These have both reflected and influenced agendas and activities at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institutional, sociopolitical and socioeconomic levels in the Australian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auditing is therefore revealed as a masque that ultimately may defy any universal technical definition.  相似文献   

18.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可见,政府绩效审计是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推出的又一新的审计领域,对推动政府审计工作、建立节约性政府、创建和谐社会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本文着力论述了政府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内涵做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A growing level of controversy surrounds the right of the UK National Audit Office (NAO) to audit public service agreements (PSAs) – documents which detail the performance, against targe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NAO has not been granted a statutory role, although an independent official review of accountability and audit in UK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concluded that the external validation of depart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is a crucial first step towards validation of key published data. In the context of growing academic concern over the scale and achievements of (public) audit, it is pertinent to ask whether such a potential extension in the rights and scope of the NAO's audit work is necessary or likely to enhance public accountability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udit bodies.  相似文献   

20.
A growing level of controversy surrounds the right of the UK National Audit Office (NAO) to audit public service agreements (PSAs) – documents which detail the performance, against targets, of centr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 NAO has not been granted a statutory role, although an independent official review of accountability and audit in UK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cently concluded that the external validation of depart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is a crucial first step towards validation of key published data. In the context of growing academic concern over the scale and achievements of (public) audit, it is pertinent to ask whether such a potential extension in the rights and scope of the NAO's audit work is necessary or likely to enhance public accountability and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audit bo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