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人们已经生活在了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渗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作为研究核心,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提高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程度,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帮助和便捷。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金融经济学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方关注,业内外也尝试从不同视角解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象。基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理论框架缺失的现状,结合已有研究和理论分析,笔者沿着产业融合、金融创新、金融深化的脉络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即互联网企业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充当了新金融中介,开展了金融创新业务,促进了金融深化;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作为案例分析对该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框架能较好地解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诸多现象,特别是为什么互联网金融的承担者和推动者为互联网企业而非银行金融机构,该框架能为后续研究互联网金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容置疑,只有社会各界大幅度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关注度,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状况,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之下,明确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首席财务官》2014,(1):96-96
互联网金融作为时下热点话题,吸引了互联网领域、金融领域以及相关领域人士的热烈关注,它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人们的金融思维和金融方式。《互联网金融》面世之前,市场上尚未出现一本能够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系统阐述和剖析的书籍,众多读者只能通过网络报道获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但碎片化的信息仍然不能给读者一个全面系统的解答,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了解或局限于管窥蠡测的一隅,或仅仅停留在百花齐放的表象。《互联网金融》作为国内首部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的书籍,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风险特征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正如吴晓灵的推荐序中所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版问世为人们揭开了互联网金融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5.
石磊  蒋成家 《时代金融》2014,(5X):43-43
不容置疑,只有社会各界大幅度提升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关注度,才能确保我国互联网金融能够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状况,在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之下,明确指出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包括:互联网金融法规缺位、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显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等,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的实践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参考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打破了金融垄断,大量非金融的互联网企业从不同角度向金融领域进行渗透和蚕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受到冲击。商业银行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产业链,参与新型互联网金融业态,通过促进互联网精神和金融产品的融合,完成商业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讨论了在银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背景下,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历程的介绍,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影响和有关案例,对银行业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世界金融进入了互联网金融的时代,由于互联网行业的迅速发展,传统金融行业逐渐与互联网行业结合到了一起,并且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也在加快发展的步伐。互联网金融虽然说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的灵活性,很好的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为了使互联网金融积极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做好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9.
王兴盛 《青海金融》2014,(10):30-34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的有机融合,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功能的金融活动.互联网金融兼具Internet与金融关系网、商务网、社交网等多网交织的特点,使其具有了网络交织与风险倍加的特殊性风险,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带来一定挑战.本文从梳理界定互联网金融概念入手,重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及对金融宏观调控的影响,提出了促进国内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治理之道..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金融以其独有的优势掀起了金融行业的风暴,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理念和模式上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发展,深化金融改革,当前亟待构建互联网有效的监管机制,以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并促进其发展。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入手,揭示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和发展现状,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体系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规范互联网金融的要点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流向与流量,分析二者的风险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使传统金融产生了资金分流;互联网金融使原有的风险边界扩大,并产生了信息科技风险、长尾风险等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传导更加迅速、复杂,并且易扩大。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一定的业务竞争,但是并不能取代传统金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控不能照搬传统金融,应考虑更多的互联网因素和长尾因素。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还是"金融",其借助互联网载体,实现了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电商小额贷款、众筹融资以及互联网保险等金融新业务的发展。诚然,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晚而发展速度非常快,相对于传统金融其存在的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一些风险逐渐显现,给投资者造成了一定损失,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直销银行、网络借贷、互联网信托、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基金和互联网保险,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建议监管部门尽快出台监管细则、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强消费者保护。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面对各种互联网金融业态争相涌现,政府采取了较为积极的态度,但在2014年“两会”后则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本文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指出如果放任互联网巨头开展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导致互联网超额利润和金融超额利润的叠加,从而引起新的社会不公。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鼓励有序竞争,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并且对传统金融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通过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认为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负责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对于资产业务两者更多的形成了一种互补.而在长期,由于互联网金融会促进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转变和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将会对商业银行形成全面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积极介入互联网金融领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戴东红 《时代金融》2014,(6):31-32,37
从行为主体和参与形式的角度区分界定"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对于理解围绕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争论及处理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论文比较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在衍生背景、现实定位、资源配置特点、创新内容及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剖析了二者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揭示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竞合与共生的商业生态的基础上,提出二者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举措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崭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正形成,并且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金融体系.本文以互联网金融自身为立足点,在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上,提出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形式的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流动性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力推动了传统金融活动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其次通过数据分析中国和陕西省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创新与丰富,对互联网金融支付体系流动性风险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分析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问题人手,比较和借鉴国际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监管做法,提出了针对国内互联网金融支付流动性风控监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