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使用1994-2010年的非平稳季度数据,应用门限调整方法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需求,发现货币需求与收入、汇率、利率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协整关系,M1和M2短期需求函数存在门限调整。门限误差修正模型表明,M1、M2短期需求函数在长期均衡偏离低于门限值时能回复到长期均衡,在长期均衡偏离高于门限值时不稳定;收入、通货膨胀及汇率影响M1和M2的短期需求函数,但利率只影响M1的短期需求函数,不影响M2的短期需求函数。大多数时候货币需求能自我修正,但目前货币需求处于门限以上,限制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2.
3.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证实和证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各流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建立时对当时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系统的组织形式、经济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出现了显著的偏差。本文从产权变迁、市场深化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根据1978-2003年的有关数据对货币需求进行了计量分析,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更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通过证实和证伪不断创新的过程.西方各流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在建立时对当时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经济系统的组织形式、经济金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理论解释新问题出现了显著的偏差.本文从产权变迁、市场深化和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根据1978-2003年的有关数据对货币需求进行了计量分析,建立了实证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转型时期的货币经济现象做出更确切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6.
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延续了2010年至今的几个焦点问题:欧债危机、美财悬崖、流动性需求膨胀等。这些国际金融领域的核心问题并不能简单化的定论和预测,需要更务实与真实的判断。对于2013年的全球金融风险需要抱有审慎的态度,金融危机将难以避免或继续恶化,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展望2013年的国际金融市场将是一个困难和充满挑战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VaR方法近十年来已成为金融市场风险测度的主流方法之一.其在我国的应用当前主要面临三个问题即数据不足问题,资产收益相关度的稳定性问题和肥尾问题.本文对此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CRITIC赋权法构建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以此衡量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间内,中国金融压力指数呈阶段性变化特征,其中2007-2010年是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最大时期.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对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产生负影响,抑制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上升;银行信贷余额、信贷膨胀率等其它变量对中国金融压力指数产生显著正影响,促使中国金融压力指数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立足于行业与市场的交叉层面,通过构造国际金融风险指标,并采用事件分析方法和多因子GED-EGARCH-M模型,考察了我国股市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冲击的能力。结果表明:(1)能源行业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方向的敏感性最强,抗风险能力最弱,无论国际环境朝何种方向变动,能源行业均会遭受损失。(2)随着材料、工业、可选、消费、信息行业对国际环境依赖程度的减弱,这5个行业呈现出依次增强的抗风险能力。(3)医药、电信和公用行业对国际金融风险冲击方向的敏感性最弱,在双向风险冲击下均可获利,抗风险能力最强。(4)由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规模结构以及市盈率等市场特征不同,呈现出沪市的抗风险能力略好于深市的现象,且全市场的表现与沪市相近。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金融创新对金融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对货币供给和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效果。本文分析了金融创新对货币供给和需求可能产生的影响,对金融创新在我国开展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两国模型的DSGE框架下引入宏观审慎政策监管机制,把金融摩擦、国际资本流动和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同一个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机制,考察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影响机制。基于我国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对于我国来说,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合作不仅能够有效地应对国内经济冲击,也有助于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第二,我国推动构建国际宏观审慎政策长效合作机制,有助于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促进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第三,我国宏观审慎政策存在国际溢出效应,但是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虚拟货币的定义和分类,探讨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进而构建涵盖虚拟货币的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以及货币供给理论。本文认为,虚拟货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其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以及与现实世界货币(传统货币和电子货币)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货币对现实世界交易性货币的替代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非货币,则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间接的,影响方向和大小取决于虚拟货币的类型;如果将虚拟货币确认为货币,则会直接导致狭义货币乘数和广义货币乘数增大。基于此,本文讨论了虚拟货币发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就相关监管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IFCD指标体系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CD指标体系是全面、综合、科学分析金融中心排名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IFCD指标体系,我们可以比较不同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从而更好地预测金融中心的发展潜力,规划金融中心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距离成熟发达金融中心,上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1988~2016年宏观经济数据、金融数据,分别构建金融压力指数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来反映我国的金融稳定状况和普惠金融发展状况,并利用ARDL-ECM模型来分析金融压力指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金融深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短期会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来看是有利于金融稳定的。并且对于我国来说金融深化短期内有利于缓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但是长期不利于金融稳定。同时,长期内金融深化可以加大普惠金融对金融稳定的有利影响,但是短期却会加大普惠金融不利于金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虚拟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只要真实货币与虚拟货币处于两个不同的市场,虚拟货币就不可能引发现实的通货膨胀,虚拟货币的发行也不会对货币发行产生严重冲击。但是,目前虚拟货币已经不满足于"虚拟"世界,逐渐进入现实流通领域。我们应当正视虚拟货币对货币供求的负面影响。中央银行需要构建专门应用于网络虚拟货币的新型交易平台,建立网络消费者虚拟资金存款账户,保证中央银行调控网络虚拟货币的力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7.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汇储备、预期价格及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明显;而货币化比率、内源融资比率对货币需求有明显影响,尤其是收入变量对货币需求有正的影响,二者相关性强。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的反洗钱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决定于法律规制和控制体系,它集中体现为制度风险;外部风险包括产品/服务风险、客户风险、地理风险,它聚焦于账户。通过回顾反洗钱方法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提出了金融机构基于风险细分与风险评估的洗钱风险管理两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日益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核心关切。囿于数据频率,基于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评估的金融系统性风险监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中央银行及时进行风险应对,利用金融市场交易数据进行风险监测可极大程度克服滞后性问题。本文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特点,选取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17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经验累积分布函数法分别构造了各子市场的压力指数,以各子市场之间时变的相关关系刻画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染特征,合成金融市场压力指数,并通过建立马尔可夫区制转换模型,对金融市场压力状态进行识别。金融市场压力指数能有效反映样本域内的压力事件,并兼具稳健性、能逐日监测等优点,为监测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选择政策实施窗口和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等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证券市场视角出发,采用“冲击权重法”,选取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股票市场、银行安全、上市公司质量、个体投资者情绪、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对外经济状况8个方面的29个指标,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证券市场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发现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较为有效。同时,本文检验了当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结果显示其处于可控范围内。最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角度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