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永达  王浩 《新金融》2009,(6):24-2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中心更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下,亟需适时建立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英国伦敦金融城集聚金融优势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分析,以构建金融软实力的战略视角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相关要素的综合评判,进而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闻眼     
金融行情"登陆"陆家嘴人行天桥陆家嘴连接多幢标志性建筑的人行天桥上的LED屏,近日开始滚动播放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最新财经资讯。据悉,这是陆家嘴打造金融城品牌,推进国际金融中心软环境建设的一个新尝试,希望借此进一步营造金融城的金融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3.
《银行家》2007,(11)
英国老牌强国的历史为伦敦成就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强国地位受到挑战之际仍保持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显赫地位,伦敦金融城的成功经验值得立志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4.
姜莉莉 《时代金融》2014,(9Z):45-48
在2013年10月伦敦金融城发布的第1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亚洲多个城市名列前茅。本文从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渊源出发,运用详实的数据比对,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外汇市场等多个角度,解读了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等金融中心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地位。并结合上述地区的金融定位及市场特点,分析了其进一步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5.
在2013年10月伦敦金融城发布的第1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亚洲多个城市名列前茅。本文从亚洲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渊源出发,运用详实的数据比对,分别从城市规模、经济总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以及外汇市场等多个角度,解读了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等金融中心在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地位。并结合上述地区的金融定位及市场特点,分析了其进一步深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比较金融史的分析视角,以英国伦敦作为主要参照对象,归纳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和特征,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金融要素的SWOT综合评判,进而提出若干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曾鸣 《上海保险》2006,(7):22-24
最近,上海市政府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排出了时间表,即2010年之前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保险市场中心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浦东的“陆家嘴金融城”正在形成,因此笔者认为,在浦东率先构建中国保险市场中心,则将有力地推动  相似文献   

8.
若干重要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经济大国,建设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与中国全球性经济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是中国金融的战略目标.人民币国际化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的前提条件,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大发展则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民主法制和市场透明度的改善、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以及与大国经济和大国金融相匹配的军事实力亦是国际金融中心和大国金融建设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多中心是中国布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国际金融多中心可顺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维护金融安全,促进竞合效应的发挥,符合中国主要城市金融实力格局。选定上海、香港和北京作为布局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城市,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利益,与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是相适应的。布局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政策取向是:中央政府总体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加大金融软件设施环境的建设力度、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金融机构、探索培养和吸引金融人才的长效机制、加强具有实际需求的金融创新。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条件,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经济金融发展的结果,是经济金融活动自然形成的金融高地,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保护金融生态圈各组成要素的合法权益是金融生态环境重塑和金融生态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金融生态圈最为脆弱的主体,金融消费者在日常活动中的资信状况和交易记录等金融隐私极易被窃取、传播和不当使用。因而就需要从分析金融隐私权的内涵、外延和保护现状入手,通过保障金融隐私权的必要性揭示和比较法考察,提出在我国建立金融隐私权保护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各区域财政能力与金融能力变动的对比入手,证实了我国各区域均存在"强金融,弱财政"现象。用财政压力指标替换财政能力指标,详细论证了区域财政压力增长率与区域FIR增长率之间存在的反向变动关系。最终说明了区域财政压力差异性造成地方政府干预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激励不同,并最终导致区域金融发展速度差别这样一个连锁反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邓敏  蓝发钦 《上海金融》2013,(3):21-25,116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度、金融体系完善程度、金融效率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金融发展视角思考两者金融开放效应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东道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金融部门能更好利用外来资本、充分吸收流入资本溢出效应、降低开放后经济增长波动及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而其金融体系不发达又将降低开放后金融系统抗风险的能力,本国金融业落后与资本外流、流入资本结构不合理等隐患也有重要关联,另外金融监管不力会导致金融开放后银行和货币危机的高发.  相似文献   

14.
袁敏 《会计研究》2012,(4):28-35,94
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戴尔公司为案例对象,讨论了因供应商大额支付款项错报、准备金不当会计处理造成的财务报表重述事项,并将财务报表重述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联系起来,分析了戴尔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管理层评价及审计师报告,最后从正确看待财务报表重述与重大缺陷的关系、正确理解和应用管理层的评价报告和审计师的审计意见、充分理解 "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的理念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更好实施内部控制规范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金融行业协会的产生、地位和作用,并指出其有非政府性、自律性、非盈利性三大法律属性。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促使金融行业协会适时而生,金融行业协会的服务与监管功能、干预与调控功能和协调与自律功能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其金融行业协会缺乏独立性,也缺乏权威性,无法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今后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中国金融行业协会的独立性,建立健全相关的金融消费者组织。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金融交易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金融信息也成为税收征管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税资料之一。但金融机构基于金融隐私权的保护而承担的信息保密义务,却已成为制约税务机关获取金融交易信息的重要法律障碍之一;这一障碍即便是《税收征管法》明确规定金融机构的第三方协助义务后也无法予以清除。因此,如何在金融隐私权的保护与税务机关金融信息的取得之间实现一定的平衡,如何促进金融机构积极履行其在税收征管中的第三方协助义务,便成为《税收征管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为此,有必要构建税务机关获取金融信息的渠道、确立金融机构协助义务的履行,并明确税务机关获取信息的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7.
金融创新时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商业方法专利可以有效地激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也能很好地保护已有的专利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行业内普遍存在"搭便车"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立法层面加强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保护,并从政策上加强对商业方法保护的引导和支持.本文从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角度阐述商业方法专利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商业方法专利确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由于美国金融创新领域中创新者、模仿者以及投资者之间的异质信念导致金融创新活动中出现扭曲的内在激励机制,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正是这种扭曲的内在激励机制导致金融创新风险不断膨胀并最终失控所致,而美国次级贷款的大规模违约则是捅破该金融创新风险泡沫的一个金融事件。如果没有美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畸形发展,即使次级贷款大规模违约也不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爆发。因为当时美国次级贷款的规模占整个美国住房按揭贷款的比重只有13%~15%,其对于美国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乃至整个美国经济的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的制度演进遵循着特定的发展路径,十八世纪末至今美国金融体系所经历的冲击和变革,以及因此带动的金融监管体制演变,是研究监管制度变迁的重要背景与素材。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看似完善的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受到了空前挑战,也促使新的一轮监管改革全面启动。此轮改革不但重塑了美国国内金融业发展模式和监管体制,还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走向产生持续影响。我国应当从美国金融监管的历次变革中汲取经验教训,适时推动我国监管体制改革以适应金融业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以制造业为样本研究资本结构、内部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对企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财务杠杆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企业的研发活动与内部现金流正相关;研发的绝对支出与企业规模成正比,而研发强度与企业规模成反比;企业研发活动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显著关系.这些结论说明资金是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重要因素,然而不是唯一因素,对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改善我国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