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来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运用业务循环法来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应健全管理机构,厘清管理权责;确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中的核心地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笠与科学定位;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具有操作性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实现其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保证。公司治理能促使财务控制有效运行,是保证财务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财务控制的制度环境。财务控制在公司治理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加强和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应从完善公司治理出发完善企业财务控制环境,财务控制作为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严艳 《金融经济(湖南)》2011,(9):98-100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作为由管理当局为履行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程序,与公司治理及公司管理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架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是内部管理监督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是公司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二者现状.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以便为我国企业改进管理提供有用的建议.使我国企业能更好的适应新世纪的挑战.具备世界的竞争力,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内部审计是加强与完善内部控制的主体实施工具,而内部控制在整体公司治理的发展管理中处在内部管理的监控地位.公司的发展,应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加强整体机制的建设,实现公司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通过对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都在公司战略规划、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司治理为公司提供制度基础和责任体系,是公司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同时也制约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内部控制是构成企业内部运行规律控制特性的经营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是形成企业管理的核心。二者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也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将简要介绍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内部管理控制环境与经营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内部管理控制环境,通常指的是影响公司内部管理控制效率的各种因素,包括公司组织结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权限及职能的行使情况,管理当局监控和检查的方式、方法,公司核心人员素质以及所处的工作环境等方面。一、公司治理与内部管理控制公司治理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德国、荷兰等国公司建立监事会主导的内部治理模式,监事(战略决策与监督职能)与董事(执行职能)不得交叉任职,在大型公司监事会中设立了财务委员会、审 相似文献
7.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良好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是保证现代市场体系有序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公司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而内部控制在公司治理结构中担当的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的角色,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鉴于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将两者分离开来进行研究不会产生具有根本变革意义的结果。因此,本文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结合在一起.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 总被引:120,自引:2,他引:118
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 ,还信赖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无缝对接。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都产生于委托代理问题 ,但两者委托代理的层次是不同的。两者思想上同源性与产生背景的差异性是对接的基础 ,公司治理规范的创新是实施对接的途径。公司治理规范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公司治理规范必须对内部控制机制的构建提出基本要求 ;从公司治理机制构建的角度为董事会在内控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保证 ;将监事会做实 ,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 ;建立反向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内部控制是作为由管理者为确保诸多管理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它与公司治理密不可分,是内部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公司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断发生由于内部控制失败而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一些问题,这些企业并不是没有内部控制,而是没有很好地实施或者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内部控制的失效。本文就内部控制实施原则等问题谈几点意见。一、内部控制实施原则1.要寻找准确的控制点。内部控制的全局性要求,必须建立一个能涵盖其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冯燕红 《金融经济(湖南)》2006,(8):178-179
如何设计一套有效的组织机制,在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经营者为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利益最大化,是现代企业理论的核心任务.从理论上来说,对经营者的控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和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显得更为重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制度对企业既有防错、防弊,又能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作用.本文结合电信企业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际情况,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构建及组织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公司治理角度探讨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机制再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长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对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运行机制,优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资金管理问题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下考虑,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组织架构未能理顺、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资金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和内部转移价格体制不合理等问题.据此,提出重构资金管理新机制的基本思路,即科学设计资金营运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全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及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并指出对于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定价可先采取实际成本率和收益率法,再过渡到半市场化法,最终实现市场化法的定价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内部控制的社会认同度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严格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公司治理实现其基本目标的前提条件。对经营权的有效控制并使之与股东利益保持动态一致,只有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全力保障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一个社会对公司治理、一个公司对自身治理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直接体现在其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和重视上。本文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公司自身、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者四个角度考察了中国社会对内部控制的关注程度,借以对中国公司治理认同度问题做出大致判断。基于对内部控制关注程度的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在我国仍缺乏应有的认同,从而使得公司治理在我国的实践中可能只是一种徒具驱壳而缺乏实质内容和实在效果的时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机制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架构。从公司制度诞生至今,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始终和公司的健康运行密切相关。由于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公司的特殊性,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一直是国际银行业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分析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发展趋势,并探讨这种变化趋势对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借鉴意义。作者认为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国际会计准则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利用市场竞争的力量来改善公司治理机制,注重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的结合,注重法律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作用,实现商业银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实证检验了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异质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发现,相比外地或短期机构持股,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更有助于提升应计质量和降低盈余噪音;当公司存在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时,本地或长期机构持股在抑制管理层盈余操纵方面的治理效应显著降低;相比国有控股,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在非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内部控制的影响更大;当公司存在财务报告实质性内控缺陷时,异质机构持股发挥的治理效应明显更弱。这些结果表明,异质机构持股治理效应的发挥离不开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二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这种互补关系主要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驱动。本研究有助于深化理解异质机构持股影响公司治理的具体作用机理,为实务界和监管机构改善公司治理、加强投资者保护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卫功琦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2):26-30
当前,操作风险已成为银行损失的重要源头之一,国际银行业正在积极研究加强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的方法.本文在定性分析操作风险的基础上,概括性地回顾了国际银行业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监管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健全监管制度框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加大风险管理工具开发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JILL F. SOLOMON ARIS SOLOMON SIMON D. NORTON NATHAN L. JOSEPH 《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0,32(4):100
During the last decade an implicit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and corporate risk management has arisen from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policy within UK companies. An explicit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risk management is now emerging and is expressed in the Turnbull Report.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diagrammatic representation for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disclosure. We consider the recent practical and policy developments in the disclosure of risk-related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art of corporate risk disclosure. Thus, we focus only on the disclosure aspect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internal control. We us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canvas the attitudes of UK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owards risk disclosure in relation to their portfolio investment decisions. Our empirical finding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do not generally favour a regulated environment for corporate risk disclosure or a general statement of business risk. The respondents agree that increased risk disclosure would help them in their portfolio investment decisions. However, for other aspects of the risk disclosure issue they are more neutral in attitude. Further, we found that the variation in the attitudes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ppears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ds they manage as well as with their investment horizons. Further, we find that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re related to their investment horizons, among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 总被引:138,自引:10,他引:128
全球性会计丑闻、中国新会计法的实施及内部会计控制一系列规范的出台,引起了人们对内部控制问题的广泛关注,但是,内部控制发展至今的理论基础仍然薄弱。本文从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入手,提出内部控制研究只有运用丰富的公司治理理论并以管理控制口径来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形成有效指导内部控制实务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遭受重创的自身原因是,公司治理失效及过度的激励机制,缺乏严格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规模快速扩张带来整合和管理的巨大难题。同时,美国计划改革其金融监管体制,发布了《现代化金融监管体制蓝图》和《金融改革框架》。欧美金融机构的转型,尤其是花旗分拆不意味着综合经营模式的失败;基于金融深化发展和适应全球金融竞争的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的变革方向应是对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实施更加有效的监管。 相似文献
19.
实质性漏洞是内部控制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发现、应对实质性漏洞有利于优化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和提高监管效率。基于内部控制理论,本文设计了由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职责分工、信息与交流、监督评审与纠正5个主层次以及22个次级层构成的评价体系,对上市银行实质性漏洞进行了调查,并采用李克特量表法(Likert scales)分析。问卷分析结果表明:上市银行中控制活动与职责划分是最重要的内部控制组成部分,是实质性漏洞影响最严重的区域;其次是风险评估、管理监督与控制文化与监督评审与纠正措施;信息与交流沟通实质性漏洞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