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志刚  李邈  雍红艳  黄继承 《金融研究》2022,503(5):152-169
在资本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成为保障注册制改革效果,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本文实证考察了作为非实际控制人的中小股东如何利用一致行动参与公司治理。研究表明,中小股东通过一致行动形成投票表决权的集中配置,进而制衡大股东,从而改善公司绩效。在治理机制方面,中小股东一致行动对绩效的改善,一方面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更多代表自身利益的议案,在董事会中委派更多董事,在决策过程中形成更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实现对大股东的制衡和对经理人的监督,从而抑制实际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股东一致行动的作用效果受到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形成动机、上市公司的投票表决制度以及一致行动人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非公开发行折价、大小股东利益冲突与协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2006年2月到2007年6月15日实施非公开发行的105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的制度背景,考察发行折价与大股东利益动机的关系。发现大股东财富转移动机越强,上市公司发行折价越大,表现出壕沟效应和大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协同程度越高,发行折价越低;实际控制人类型,特别是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发行折价没有显著差别。非公开发行折价影响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值得监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关注,警惕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潘杰 《上海金融》2006,1(5):49-51,13
本文研究了存在大股东代理问题下的并购财富效应及其形成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发起的收购行为通常会导致并购方及其关联企业的总利润减少,竞争对手的利润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尽管收购活动对并购方而言没有创造价值,但并购事件依然发生。这是因为收购后控制性股东将偏袒他拥有现金流权相对较多的企业,而侵害其他企业小股东利益。另外,如果大股东在对手企业中的初始持股比例越高,其实施并购的动机越强。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制定收购监管规则及小股东保护制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非金融业上市公司(2003—2005数据),从风险分散化的角度考察了股权结构(第一大股东持股)对资本结构(公司负债)的制度影响。作者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公司资产负债率均具有显示的负向影响;即使在控制了公司其他主要特征(资产规模、资产结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的影响之后,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公司负债的负向效应仍然显著。这意味着,第一大股东持股越高,他们减少公司财务杠杆的动机就越强。该经验结果支持了本文风险分散化的理论预期:第一大股东具有显著的通过降低公司负债回避风险的融资倾向和管理动机。作者还观察到。作为法人(或非国有股东)的第一大股东比作为国有股东的第一大股东具有更强烈的动机降低公司债务。这一发现为风险分散化的理论解释提供了进一步的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化的公司可能会偏离最优财务决策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一、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经济学中的稀缺资源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就指上市公司。稀缺性资源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因为稀缺中意味着财富、权力等各种利益,正如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人作为理性经济人,是自私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由于稀缺而产生供需不均衡,导致价格上涨。我国公司上市是有严格限制条件的,所以一些公司为了能够取得上市资格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形成了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稀缺性资源。上市成本在公司发展初期是由大股东垫付的,而我国又实行资本保全原则,不允许抽逃资本,大股东的股票买卖受到限制,所以他们获得利益的来源就演变成侵占上市公司利益以达到实现自己收益的目的。我国股市是重融资而不重保护投资者利益,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大股东掏空行为,La Porta等(2000)形象地描述为“掏空”(Tunneling)(也译为隧道挖掘),主要是指能够控制公司的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行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活动,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偏高,甚至超过50%,一股独大的大股东利用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各种合法或者非法的手段来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目前...  相似文献   

6.
大股东资金占用和公司绩效:来自其他应收款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具体考察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济后果和制度成因时,首先发现其他应收款比重不仅对公司经营绩效(EPS和ROE)具有显著且较强的负面影响,还对公司盈利能力(盈利概率)具有显著且较强的负面影响。结果表明,大股东通过其他应收款账户对上市公司的占款行为会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并会损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以及公司长远发展的后劲。另外还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对其他应收款比重具有显著较强的非线性影响: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激励效应去改善公司绩效,并减少对上市公司资金的无效占用;当第一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时,第一大股东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能力去攫取私人利益,并增加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相似文献   

7.
公司的股权集中度问题是公司不同主体利益分配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基础问题,同时也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股权集中的程度决定了公司代理问题的基本性质,即在公司治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冲突是存在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还是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学者们对此却有着不同的见解。同时,学术界在用何种指标来衡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上,也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从公司治理理论出发,构建投资者利益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公司股权集中度与投资者利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越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差距越小、分布越均衡,越利于投资者保护;同时,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不宜过大,两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有利于投资者利益的保护。相对于股权集中,公司股权的制衡是更有利于投资者的利益保护。  相似文献   

8.
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值管理在公司治理与资本市场监管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为切入点,研究控股股东市值管理动机下的融资行为及其治理效应。以2006-2011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发现市值管理有助于控股股东进行外部融资,并减少其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行为,表明市值管理存在治理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市值管理对其利益侵占行为的治理效应越强。本文在国内首次对市值管理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检验,丰富和深化了公司治理文献中基于大股东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会计师》2016,(9)
本文以厦门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选取2004年-2008年的样本数据,分别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平方和等方面来对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论是:股权集中度与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论中小股东的监督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恩山  姚鹏磊 《会计师》2009,(4):106-108
<正>一、中小股东经营权与监督权的分离1.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股份有限公司这一制度下,公司的股东一般有好多,大部分股东由于所占股份较少,无力或不愿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称这些股东为中小股东。占有股份较多,实际控制着公司经营权的股东,我们称之为大股东。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小股东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大股东去经营,大股东对受托财产的经营效果(盈利或亏损)由中小股东来承担。为了防止大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上市公司的利益输送行为),中小股东在将财产委托给大股东的同时,必须牢牢抓住对大股东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