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成本渠道理论与通货膨胀治理:来自中国1992-2009年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提高利率将会使得物价下降,但是近年来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效果却与这一理论背道而驰。成本渠道理论可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本文使用GMM估计方法对1992年第三季度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强烈地支持了成本渠道的存在,这一结论说明在我国提高利率在短期内会引起物价上涨,而不会起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货币政策透明性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表明,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责任性、可靠性;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实践中,货币政策透明性还面临着三大主要争论.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冲击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正目益受到研究者和决策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运用一个包含城乡居民两类家庭的DSGE模型,以我国2001-2012年含有131个变量的宏观数据为样本,进行FAVAR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对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冲击反应具有不确定性;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冲击效应较为明显,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拉动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但对农村居民收入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自然利率是当前各国货币政策讨论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基于数量与价格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本文估算了我国的自然利率并回应了近年来国外学者有关自然利率的三点质疑。研究发现:一是自然利率与货币政策框架无关,不同货币数量和价格权重下估算的自然利率走势基本一致。二是自然利率能够作为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自然利率是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先行性指标,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三是充分考虑经济特征可以更好地估算自然利率水平。本文在传统状态空间模型基础上考虑了量价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这一修正更符合我国货币调控方式转型的典型特征,估计得到的自然利率水平也更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Using a simp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e argue that it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a central bank with a large balance sheet composed of long-duration nominal assets to have access to, and be willing to ask for, support for its balance sheet by the fiscal authority. Otherwise its ability to control inflation may be at risk. This need for balance sheet support — a within-government transaction — is distinct from the need for fiscal backing of inflation policy that arises even in models where the central bank׳s balance sheet is merged with that of the rest of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6.
中央财政管理的国库资金是社会资金流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应量和公开市场操作都影响重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库已成为连接财政和金融的窗口和桥梁,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机配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近年来我国正在开展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实证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对我国货币政策格局的影响,提出了我国进一步提高国库管理水平、加强货币政策管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进、不足及改革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来确保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与一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相适应。本文通过回顾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演进过程,对比分析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异和不足,进而提出下一步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普勒规则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扩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研究本文发现:第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与经济体所承受的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还是货币需求层面、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还是货币市场以及总需求相对名义利率水平的弹性系数相关,而与社会福利损失函数中通货膨胀的厌恶系数、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诸变量(包括商品市场供给层面的冲击、商品供给曲线的斜率等)无关;第二,当经济体的所受冲击主要来自商品需求层面、市场货币需求主要来自商品市场、且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作用效果较小时,则货币当局采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反之,则价格型货币政策操作更有利于维护公众的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9.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常见研究视角和常用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的最新文献展开综述。通过综述本文发现,参考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模型设定思路和量化方法,不仅可以避免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S-VAR模型作为重要工具的相关研究中存在的诸如价格之谜和产出之谜等问题,而且其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更有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应对股票价格波动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供给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度较小且影响的方向不确定,而利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力度相对较大且是单一的负向影响,不过两者均不是股票价格的格兰杰原因.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不具备调控股票价格的能力,我国应该注重培育"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股票价格"的能力,并密切关注股票价格波动.同时,我国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合理运用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运用窗口指导,将股票价格作为辅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讨论了货币条件指数的理论基础,同时论述了货币政策、信贷传导在中国的发展和现状。在分析了中国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特征以后,笔者构建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模型,其中包含了体现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渠道的实际利率、汇率传导渠道的实际有效汇率以及信贷传导渠道的贷款增长率。在计算出实际利率、实际有效汇率和贷款增长率的动态权重后,我们得到了中国的动态货币条件指数,表明其自2000年以来出现了先提高、后降低、再升高的交替态势,表明中国的货币状况自2000年以来处于由紧到松再紧的动态走势。本文最后还根据动态权重的大小及其走势分析了中国货币状况呈现这种走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美两国均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刺激计划.但由于两国社会背景、经济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政策实施的时间以及着力点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美两国经济刺激计划的内容,并针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经济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差异性,并对中美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政策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识别资产价格对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冲击的响应程度,发现各项贷款对于调控资产价格的效力最强,其次为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贷款增长对于股价膨胀起到了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同时贷款少增对股价收缩效应也非常显著。本文强调,信贷数量调控对于平抑资产价格波动十分关键,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Selective Credit Control)对于资产价格波动具有特殊调控效力。最后,本文提出了资产价格膨胀与资产价格收缩不同时期货币政策工具的搭配建议。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机制,是完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分阶段简要回顺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历史过程,然后分析两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存在的问题,认为集中表现为国债市场存在的缺陷以及财政投融资体系小完善这两个方面,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两种政策协调配合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因为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待市场预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重视市场预期。中央银行除了通过与市场交流了解和识别市场预期之外,更注重引导和利用市场预期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引导和利用市场预期方面,目前最主要的趋势是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中国中央银行也开始在这方面努力,但在识别和利用市场预期方面,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8.
马勇  吕琳 《金融研究》2022,499(1):1-18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部门和多元宏观政策的DSGE模型,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反应规则及其协调组合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货币政策可继续盯住通胀和产出的稳定,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可分别重点盯住产出稳定和债务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重点关注以信贷利差和信贷波动为代表的关键金融变量;(2)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组合使用,能比任何单一政策工具都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反之,政策之间的不协调将显著削弱彼此的调控效应,加大经济和金融波动,从而导致显著的社会福利损失;(3)从多种政策协调搭配产生“合力”的内在机制来看,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对产出、通胀、就业和债务等变量的稳定效应,对货币政策产生额外助力,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通过稳定金融体系和降低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助力。上述结论表明,在多种经济金融政策并存的情况下,基于良好设定的政策规则,同时加强政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确保多元政策产生积极合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针对日益显现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基于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本文认为区域差异性和经济结构性矛盾是导致这一状况形成的重要原因,而实施差别性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是改善宏观调控效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徐忠 《金融研究》2018,454(4):1-19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应该从以货币数量调控为主转向货币价格调控为主。对货币调控方式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间接货币调控转型的全面梳理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基本完成,由于金融创新和脱媒迅猛发展,我国传统数量为主货币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亟须转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西方国家和西方经济学有关货币数量与货币价格调控方式的争论,都是针对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系而言的,而我国仍属于转型过程中的不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也不稳定,货币调控方式选择和转型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转变,属于全新实践而且更为复杂。中国二十多年间接货币政策实践始终面临着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预算软约束部门、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深度不够等因素制约,仍需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制度保障和产品功能等金融市场体系。为及时有效应对流动性冲击和利率扰动,货币价格调控下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空间和政策操作自主性也亟待提高,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今后应在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基础上,加快各项深化改革措施,有效缓解各项约束条件,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推进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