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流通市场中的股东行为与市场格局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一个经典的动态不完全信息信号博弈模型,分析当前中国股票市场解禁的非流通股股东与现存普通流通股股东的博弈行为。基于此,本文认为当前针对“大小非”减持的信息披露有其积极意义,同时允许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等也有助于估值信息的传递;本文认为,市场逐步走向更加合理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互动的估值体系的预期有利于资本市场分离均衡的实现,并由此结合股权分置改革后市场的相关特征,对我国股票市场未来即将出现的分化格局进行了判断,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后股权分置时代的深刻变革之后经济“晴雨表”的功能将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的理论对股票市场投资者群体行为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论证,对股票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凭借自身拥有的资金实力、信息优势来操控股价,诱导散户(中小股民),而散户由于实力弱小,只能是股票价格的接受者的买卖行为进行了解释,并且对政府加强股票市场的监管提供了措施和政策建议.研究表明,散户倾向于投机,而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投资;适当提高成本有利于稳定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3.
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常常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具体表现为股票交易活跃、换手率高及价格波动频率高、振幅大等特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在股市的博弈中,机构投资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影响交易价格,以获得超额收益。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模型对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得出了在该情况下博弈双方的最优策略,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稳定股票市场、减少股市短期波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月 《时代金融》2013,(17):73+75
在股票市场中,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在股票交易量方面的行为差异,源于个人和机构投资者之间所形成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交易博弈过程中交易者在各种信念之间的相互推测、相互影响,为了获得交易者的这些信念之间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得反馈效应和投机泡沫发生,下面结合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研究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在交易量波动下的博弈行为。  相似文献   

5.
股票市场的宏观有效性主要借助股票市场的筹资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及改制效率加以体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股票市场规模扩张很快,然而股票市场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市场结构单一,行业结构落后,股权结构不合理等等.股票市场的这些结构缺陷制约了我国股票市场资金筹集功能、资源配置功能、改革功能的发挥,削弱了股票市场的宏观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成熟的股票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冲击效应表现为“利空消息”的冲击效应要大于等量“利好消息”的冲击效应。本文借助于TARCH、EGARCH以及非对称的成分ARCH模型,研究在股票市场“井喷式”发展时期,我国股票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股票市场中非对称信息的冲击效应表现为“利好消息”的冲击效应要大于等量“利空消息”的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全市场视角的"权证热"隐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符合金融发展规律,但子产品的推出必须服务于服从于母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即我国权证产品的创设和推进,既要反映股票市场的实际需要和未来趋势,更要考虑其所处阶段和现有条件的客观制约.如果"母""子"市场的发展呈不匹配状态,我国股票市场必将凸显诸如市场基础空心化、市场创新庸俗化、市场风险放大化、市场收益博弈化、市场功能紊乱化和市场监管式微化等多重隐患.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票市场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华  杜莉 《上海金融》2002,(6):29-31
本文通过考察我国股票市场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中小股民等发挥重要作用的主体行为并建立博弈模型,力求从新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对称信息因其难以测度和控制的显著特征已成为制约股票市场效率甚至导致市场失灵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剖析不对称信息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提高股票市场效率和发挥其市场功能、推动实体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的不对称信息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货膨胀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我国股票市场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股票市场与通胀膨胀紧密联系,依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宏观政策的方向,股票市场会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有必要分析当前我国分析通货膨胀现状,原因,厘清通货膨胀与股票市场走势的关系,针对我国目前通胀现状,探索股市发展的趋势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