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认真履行公共财政职能促进新农村建设足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推进新农村建设并非要求政府大包大揽。财政的作用是引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因此,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财政投入与农民投入和农民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关系,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在此,笔结合广西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财政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进行探索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广大农民素质的高低将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依赖于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由于多种因素,我国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上出现政府失灵。加强政府能力,矫正政府失灵,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笔者认为,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的财政部门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找准切入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不少地方立足实际,思路清晰,科学规划,逐步实施。同时,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农民群众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地方政府的引导和帮助,社会各部门的支持,还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我们对60户农民调查显示,区域农民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培训率较低,由于农民素质缺陷,致使农民适应市场能力不足,这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农民素质问题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应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我国是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中闰和谐社会发展全局,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财政,作为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重要职责,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财政在财政政策的运用和财政资金的安排,应按照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来定位,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农民的需要,立足以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均等化,着力解决市场或农民自身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要解决“三农”问题,重点和难点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文章以江西省瑞昌市为研究个案,对瑞昌市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包括瑞昌市农民收入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征分析和瑞昌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现状分析。  相似文献   

8.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应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只有解决好目前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利用林业自然资源拉动农民增收致富,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业经济发展情况调查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破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很显然.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关键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陆学艺说。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大连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将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纳入政府每年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任务来抓,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小额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607户农户样本数据,基于Lewis的寿险需求理论和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村小额养老保险需求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尽管经济收入提高,大多数农户仍主要选择"自我储蓄养老"的方式,只有少部分农户选择购买传统养老保险。农村小额养老保险作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益补充,建议参照国外小额保险运作机制,通过政府搭台宣传并提供补贴,由保险机构采用专业化管理,以降低政府经营成本,实现农户、政府和保险公司的"多赢"。  相似文献   

12.
根据社会保障理论和我国经济社会现实,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应实行"332"模式,即基本保障、补充保障、特殊保障三层保障;国家财政、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三方筹资;养老金和老年服务双管齐下。基本保障体现统一性,强制实施,基金由国家财政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补充保障体现差别性,自愿参加,基金由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缴费形成;特殊保障体现福利性,由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提供基金。  相似文献   

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此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信托迅速受到各方关注.相比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土地流转信托在坚持农村土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发挥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融资功能,找到了一种既让农民流出土地后获得稳定收益,又帮助各类主体流入土地后获得足够金融支持实现土地高效利用的模式.农民、农业经营者以及信托公司三方以土地流转信托项目为平台,产融结合,实现了农地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推动了农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路晓蒙  吴雨 《金融研究》2021,491(5):40-58
农村土地流转是放活经营权、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一环。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中,农户面临的融资问题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微观数据,本文从转入土地的视角对农户融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户的农业信贷约束较为严重、信贷缺口较大。同时,转入土地这一行为对农户信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转入土地这一行为显著增加了农户的农业信贷需求,但对非农信贷需求没有显著影响;(2)虽然相比未转入土地农户,转入土地的农户参与农业信贷的比例较高,但其面临的信贷约束更加严重;(3)转入土地农户的信贷金额满足度较低,信贷金额缺口也较大。进一步从土地规模来看,转入土地规模较大的农户其信贷需求更大,信贷约束与金额不满足度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研究表明,土地流转过程中转入土地这一行为会导致农户面临更大的信贷约束问题,应持续加大对转入土地农户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成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可以增加农民融资渠道、降低农民融资成本,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本文分析了成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达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撤并,基层农民最基本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利用代理网点模式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建设对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利用代理网点开展银行卡助农金融服务建设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施银行卡助农服务工程,对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衢州市以网点布局、优化服务、规范管理为抓手,创新方法、落实举措,取得了银行卡助农服务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但是仍有一些因素影响了该服务的全面推广,建议通过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协调配合、完善功能等措施来进一步推进银行卡助农服务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1986--2007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农村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结构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都是正相关的。但是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却呈负向关系。文章认为,农村金融资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配置低效率是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间关系的实证检验,迄今尚无定论。借鉴时间序列因子分析,本文考察了农村金融发展综合指数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间有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协整方程表明,在长期内,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实际农民收入可以提高48.1%。MS-VAR模型表明,在短期内,农村金融发展依然能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当国家实施农村偏向型经济政策时,这一促进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关系到农民目前和将来的生活安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会使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对农村人口,而且与农村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城镇人口,都将受到这一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恩惠。新农保制度的完善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应对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只有很好的社会保障或民生保障才能给全体国民带来普遍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