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供给方问题,是企业失去了活力。为此,要采取供给方措施:减人、压债、淘汰设备、鼓励新兴企业创业、增加透明度、用资本市场监督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开放市场并给企业一个明确的开放时间表。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发行上市地.点的选择己不再仅限于本国境内市场。特别是近几年在海外资本市场伸出的橄榄枝和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海外资本市场上出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身影。对于中国众多未上市的企业来说,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2003年,之前很关注欧洲的市场.我的基金主要投资英国的证券.从2004年开始,我们把一部分资金转到中国市场,但投资的数额很少,只有几百万美元.以后到中国来,跟中国的企业进行接触,并开始管理资金.我来过中国几次,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想在结束投资生涯之前,要运作一支专门做中国市场投资的基金.如果能够做到这点,等我退休时会感到欣慰.现在我在香港管理一支纯中国市场基金.  相似文献   

4.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开展全球化经营的主要手段,也是获取其他企业技术、市场等资源的重要战略工具。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并购一家企业,比重新投资办成一个同样规模的企业,速度要快得多,费用少得多,效益也许会好得多。”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国内需求,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相继出台,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以及低迷的国际市场都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豪情壮志”。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逃“七七定律”的宿命,即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不成功。TCL壮士断臂的悲凉和中铝左右为难的尴尬,就是两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关注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对中国的企业进行并购,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型企业开始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变为外国的企业.企业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它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但是没有监管的并购则会对本国的企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对外资在中国并购中国企业的预警和监管.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敢不敢"走出去",取决于对市场的眼光,"走出去"后能不能做大做强,则不仅仅取决于对市场的判断,还有更多的因素左右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后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7.
<正> 经济全球化已是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的是技术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技术和创新全球化的主角是跨国公司。研究技术和创新全球化即跨国公司的创新战略,对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创新之路意义重大。 技术和创新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跨国公司在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利用本国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的优势,开发出全球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产品。从功能上说,是如何配置它的研究开发资源,包括工程、制造、营销、服务、金融、人力资源等。是要把这些业务功能放在一个地区然后出口,还是把所有这些业务功能实现当地化,在这两者之间有多种选择。 创新全球化必须处理两类不同的问题:一是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二是创新的技术不确定性。 所谓市场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时需要了解客户的期望、偏好、需求、销售渠道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状况。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的差异,消费偏好的差异,对消赞者需求影响很大。一种在本国很畅销的产品,在国外不一定如此。如切诺基,这种在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不断增加有力地带动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潮流。当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评价和发挥跨国公司作用?这里存在一个思想障碍就是如何看待在华跨国公司企业。这些企业是中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目前在海外上市的首选地是纽约和香港。然而随着香港市场的日益拥挤和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并不如人意的表现,中国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海外上市途径。日本东京Mothers市场正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新的海外上市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OTCBB市场的出现,对于众多艳羡向往纳斯达克而不得其门而入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OTCBB俨然成了暗渡海外资本市场的秘密通道.沉寂的OTCBB上激荡着中国概念的涟漪,一家家中国企业憧憬着登陆海外资本市场的迷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设立创业板市场之所以一拖再拖,除了一些可观察到的风险外,最大的障碍则是来自中国创业板市场所要承载任务的泛化。事实上,无论是美国的纳斯达克(NASDAQ)市场还是香港的创业板市场,其承载的任务都是非常明确的,如前者更重视价值培育,而后者更注重价值发现。笔者认为,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主要有四大任务:(1)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一个有效的财务安排机制;(2)对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进行价值发现和公司孵化;(3)为创业投资提供有效的退出路径;(4)为财务投资人和战略投资人提供一个相互转换的有效机制。鉴于创业板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条件的成熟度,笔者建议创业板市场一定要赶在主板市场全流通前开设。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踏上海外上市的征程。那么,为什么要选择海外上市?怎样才能成功地完成海外上市?其前景如何?对于这些问题,本刊实习记者方俊,罗文吉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贺强教授,请看专家如何为中国的企业诊断  相似文献   

13.
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在研究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企业创立品牌的方面,品牌是21世纪中国市场的深切呼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要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必须在战略的高度上重视品牌战略,国内很多企业在品牌经营上仍有很多问题,如今中国市场品牌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缺少"世界级"的品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意识的话,它必定会在激烈的竞争性市场中失去市场.  相似文献   

14.
薛波 《中国外资》2011,(4):158-159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关注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持续升温的状态。这其中最典型的一个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外资开始对中国的企业进行并购,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大型企业开始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变为外国的企业。企业并购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它的存在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但是没有监管的并购则会对本国的企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的消极影响,在新时期,我们必须重视对外资在中国并购中国企业的预警和监管。  相似文献   

15.
全成本战     
“供应链全成本管理,将是中国企业在当前和未来日益增加的成本压力下,保持成本竞争力、全球化经营的必然趋势。”韦在胜认为,当前通讯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极具竞争性,产品同质化增加,各企业生产成本基本相同,几乎没有太大的调整空间,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通过有效整合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直接客户,在供应链各环节降低产品成本,在终端市场降低产品最终价格,从而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企业全球化经营与跨文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孟宁 《中国外资》2006,(4):32-34
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曾说:“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业绩)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已小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市场,客户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内部的消费者,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经营环境已经变成了世界的,超越国界的。  相似文献   

17.
超越数字     
于跃 《新理财》2014,(2):38-39
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以及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将把中国企业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掌握企业大量数据资源与生命线的财务掌门人,当下的CFO们亟需超越传统的角色:一方面要与CEO建立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同时也要慧眼识金-看到企业未来的机会,并且引领企业商业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我国企业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与NASDQ上市的越来越多,这些股票通常称为"中国概念股"。但近年来,中国概念股经常遭到诉讼,尤其是2011年,由于种种原因退市的公司达到34家,中国赴美企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本文将讨论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动机、可能的风险及其成因,并探讨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林华 《中国外资》2002,(12):40-42
<正> 20世纪90年代末期时常被全球IT巨头们引用的一句话——中国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加入WTO,把中国推向全球化市场,迅速成长的中国市场备受全球软件巨头的关注,一些跨国软件企业适时来  相似文献   

20.
刘竞 《中国外资》2005,(1):24-25
<正>LG电子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常注重中国市场,实行生产、研发本地化战略,提出"LG电子要成为成功的中国企业",而不是一家"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的外国企业",LG希望借助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实现从韩国领导型企业到全球领导型企业的转变。儒家哲学的坚决捍卫者 儒学主张仁、义、礼、智、信,主张以人为本;而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主张人是企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源泉,二者有相近之处。当我们的很多企业学习西方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时,却将儒学当作异己之物而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