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声誉理论,媒体监督在公司治理水平、保护投资者权益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观察大量案例后却发现,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未对媒体负面披露做出及时的回应。本文以声誉共同体为视角、声誉受损成本为衡量指标,对丰田召回案例进行分析,解释了上市公司对媒体负面披露不敏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自愿性审计需求的动因,以2010年沪深两市132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自愿性选择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外部声誉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可以促进自愿性审计需求。具体而言,上市公司外部声誉越好,如入围主流媒体声誉榜单、未被 ST、未曾被处罚、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资产负债率较低;以及内部治理机制较好,如国家控股、股权集中、董事会规模越大、开会次数越多、CEO 稳定等,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相似文献   

3.
陆静  胡晓红  王萌 《上海金融》2013,(4):69-73,118
声誉是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信用基础和无形资产.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选取2000-2012年期间媒体公开报道的16家中国上市银行声誉事件披露前后股票的市场反应,研究了声誉事件对银行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表明,负面声誉事件主要与银行产品有关,而正面声誉事件主要与银行获得各类奖励有关;负面声誉事件将导致公告日银行股票显著的负超额收益,正面声誉事件将导致公告日银行股票显著的正超额收益,说明市场对银行声誉的提升和下降有明显反应,商业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必须认真对待声誉事件,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负面声誉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何顶  罗炜 《金融研究》2019,471(9):169-187
本文以我国2007-2015年证监会立案调查事件为样本,研究当风险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涉嫌违规,同一风险投资所支持的其他上市公司(即关联公司)的股价是否会被“传染”。实证结果表明,有风投背景的上市公司在立案公告日有显著的负面市场反应(约-8%),并且这种负面反应会通过共同的风险投资链条“传染”给关联公司(约-1.2%)。我们还发现,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越高,风险投资对涉嫌违规企业参与度越高,则立案调查事件对风险投资的声誉损害越严重,市场对关联上市公司的惩罚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5.
如何衡量客户公司的诉讼风险是“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定价问题的核心。媒体负面报道揭露的公司财务等问题,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导致投资者根据处罚结果进行起诉,进而增加公司的诉讼风险。本文系统收集了2002~2022年间A股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董责险合约信息,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媒体负面报道越多,保险公司收取的董责险保费越高。机制分析发现,媒体负面报道发生次数与下一年公司诉讼风险正相关。公司的诉讼历史和行政处罚经历,均会导致更高的董责险保费支出,且这些负面经历与媒体负面报道存在显著的正向交互作用,即存在较多诉讼历史与行政处罚负面经历的情况下,媒体负面报道对董责险保费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降低媒体负面报道对董责险定价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董责险定价机制和媒体报道监督职能的认识,对促进董责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董责险市场功能的提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汝毅  薛健  张乾 《金融研究》2019,470(8):189-206
本文聚焦于公司违规曝光这一特定事件,使用三重差分的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媒体的事前新闻报道是否会影响其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声誉,即是否存在声誉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媒体对违规公司的事前新闻报道越正面(负面),其日后针对非涉案公司发布的新闻报道的市场反应就越弱(强),即存在双向声誉溢出效应。然而该效应存在不对称性,表现为负面报道带来的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强于正面报道带来的负向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溢出效应取决于投资者对于媒体声誉的主观感知以及对于违规事件的信息解读能力。当媒体的既有声誉水平较低、违规案件较为严重,或非违规公司机构投资者比例较高时,媒体的声誉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本文论证了媒体客观公正性对于声誉积累的重要性,为媒体是否应当以及如何维护在投资者群体中的声誉形象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对投资者如何判断和使用媒体发布的信息,进而做出正确投资决策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行的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农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亏损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导致不良声誉的出现,致使存款人、投资者和银行监管机构对其失去信心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公众或媒体的负面声誉评价对银行收益和资产产生的现实及可预见的影响,使社会评价降低,对农行造成声誉危险和经营损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资本市场上备受瞩目的科龙电器事件作为切入点,研究了我国的投资者是否关注审计师的职业声誉。研究结果显示,当审计师声誉受损时,市场会对其审计质量产生怀疑,并且通过股价机制体现出来。在本文研究的对德勤职业声誉造成严重影响的两个事件点,市场对经德勤和其他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市公司都做出了负面的市场反应,且投资者对两者的反应程度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声誉受损事件中,对于不同公司,投资者做出的负面市场反应并不相同,当公司存在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犬,市场的负面反应也越强烈。  相似文献   

9.
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向政府、社会公众传递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的重要方式。企业公开的环境信息是对企业环境表现的实质性披露还是选择性披露,决定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本文以2012-2016年沪深两市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披露载体和披露方式两个维度衡量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探究企业环境表现对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环境表现与环境信息定性披露呈负相关,与单独披露程度和定量披露呈正相关;外部环境管制压力相较于内在企业声誉动力对企业环境表现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环境管制的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更显著,而提高企业声誉的激励作用对非国有企业更显著。本文进一步研究还发现:高质量的实质性环境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府预算公开是增强财政透明度,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前提条件。而预算公开中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则是实现该治理目标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中央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后的媒体关注入手,实证分析了媒体报道对政府决算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通过信息中介功能(中性报道)与声誉治理功能(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媒体报道能够有效提升政府决算信息披露质量;(2)媒体的信息中介功能易受到部门首长变更的影响,即首长变更会削弱中性报道对部门决算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3)媒体的声誉治理功能易受到部门决算业绩的影响,即较差的部门决算业绩会削弱正面(负面)报道对部门决算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作用。本文的研究不仅从信息披露质量的视角,拓展了公共领域的媒体治理研究,更揭示了媒体治理机制中的信息中介功能与声誉治理功能可能受到的约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5-2017年A股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事件为样本,基于纸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报道数据,研究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的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及其市场效应。结果表明:在公司并购过程中,选择股票支付的公司相较于选择现金等其他支付方式的公司,其媒体关注度和正面报道比例在确定交易股价的基准期内比其他时期显著提高,公司存在着明显的媒体披露管理行为;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媒体披露管理倾向存在着显著差异,高新技术公司的倾向更加突出;虽然媒体披露管理在短期内有利于提升公司股价,进而使得公司获得更大的并购收益,但是长期来看股价将出现反转并逐步回归到公司的基本价值。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在并购期间进行媒体披露管理虽然能够在短期内获得一定的并购收益,但这种行为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有损投资者利益和公司声誉,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利益和长远发展。为此,有必要建立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与新闻传媒主管部门的协调机制,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规则,加强对上市公司策略性媒体披露行为的监督管理,遏制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利用媒体披露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  相似文献   

12.
方红星  戴捷敏 《会计研究》2012,(2):87-95,97
上市公司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不仅取决于公司自身的披露动机,而且取决于审计师是否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本文利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在2008—2009年年报中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信息所带来的研究机会,实证考察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这一特殊的自愿信息披露行为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降低代理冲突和传递信号不仅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主要动机,而且是其自愿提高鉴证信息披露质量(扩大鉴证范围和提高保证程度)的主要动机;审计师声誉越高,越不愿意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为公司的内部控制提供高程度保证;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以及内部控制质量会显著影响审计师对鉴证风险水平的评估,进而影响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鉴证范围和保证程度。  相似文献   

13.
2011年,PCAOB要求上市公司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注册会计师姓名,引起广泛争论,而我国2001年资本市场中就已披露注册会计师的姓名。因此,本文以2001-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如果注册会计师曾有过报表重述,则当前客户报表重述的可能性较高、线下项目较大、获得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较高。本文还发现,如果客户曾发生过报表重述,其审计师未来市场份额很可能会降低。研究结果表明,在注册会计师姓名披露制度下,审计声誉发挥了审计质量的信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公司违规处罚作为负面声誉的代理变量,考察分析师在选择跟踪对象时会否将公司负面声誉纳入考量.研究发现,公司违规处罚导致分析师关注度显著降低.机制检验表明,违规处罚通过降低投资者信息需求和分析师供给意愿两条路径影响分析师关注.拓展性分析发现,公司所受处罚越严重、被罚款金额越多,分析师关注度越低;处罚事件对分析师关注的负面冲击具有长期效应;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处于高社会信任水平地区的公司,违规处罚对分析师关注的负向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深入理解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声誉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亦为监管机构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借助分析师等市场"看门人"的力量提增监管威慑力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公司违规处罚作为负面声誉的代理变量,考察分析师在选择跟踪对象时会否将公司负面声誉纳入考量.研究发现,公司违规处罚导致分析师关注度显著降低.机制检验表明,违规处罚通过降低投资者信息需求和分析师供给意愿两条路径影响分析师关注.拓展性分析发现,公司所受处罚越严重、被罚款金额越多,分析师关注度越低;处罚事件对分析师关注的负面冲击具有长期效应;对于非国有企业和处于高社会信任水平地区的公司,违规处罚对分析师关注的负向影响更显著.本文为深入理解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声誉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亦为监管机构加大违规惩处力度、借助分析师等市场"看门人"的力量提增监管威慑力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3年中国沪深两市 A 股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审计师声誉、公司声誉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研究发现:限制其他条件,审计师声誉、公司声誉分别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公司自身声誉的逐步建立,审计师声誉对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将会逐渐减弱,公司声誉对于审计师声誉具有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帆  张龙平 《会计研究》2012,(11):74-78,95
审计师声誉是审计师保持独立性的动机,对审计师声誉的研究在2001年安然事件后逐渐增多并引发了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从审计师声誉的形成、作用、毁损与修复机制等方面展开。具体而言,监管、行业专门化、审计质量、媒体及法律等是审计师声誉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审计师声誉的建立有助于审计师保持独立、提高审计质量和收费等,而审计师声誉的毁损将会导致市场反应和溢出效应,同时也催生了相应的声誉修复问题。本文的综述有助于全面了解审计师声誉的现状并可能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国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本文通过对声誉风险管理理论及国际金融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案例的分析,探寻声誉风险管理的一般规律和有效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现代金融》2014,(12):50-51
商业银行声誉管理面临着敏感而又错综复杂的特殊时期,如何控制和处置负面舆情及其带来的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费伟婷 《时代金融》2014,(9):116-117
本文选取20092012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声誉在财务丑闻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声誉在上市公司发生了财务违规、谴责事件后对股东财富的损失具有积极的挽回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