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在索洛—斯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分析证券市场开放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模型显示:金融开放后的经济收敛速度要大于封闭时的经济收敛速度,金融发展水平会促进金融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金砖国家的数据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显示:用名义的AREAER指标、实际的EW指标和资本流动指标度量的证券市场开放度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证券市场开放有利于经济增长;证券市场发展水平会促进该经济增长效应,而银行业发展水平对该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内蒙古12盟市2000年至2009年10年数据,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地方税负对经济增长影响。引入了各盟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总消费增长率、劳动力供给增长率、产业结构变动、经济周期等作为控制变量。将12盟市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东、中、西部研究税收对经济影响的地区差异,发现中部的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内蒙古东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用存在显著的跨区差异,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存在不平衡问题,贷款总量低于经济总量,贷款增速也相对慢于经济增速。江苏、浙江两省则表现出了与河南省不同的特征,三个省份在经济增长与信贷投入相互关系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通过对河南、江苏、浙江三省的经济发展和信贷投入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经济增长与信贷投入相关性情况,重点分析河南省存在的差距与问题,探寻经济增长与信贷投入良性互动的一些规律和启示,从而对河南省经济金融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为显著的是农村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和流动。农村劳动力结构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并非越多越好,其还要依托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产生最大转移经济效应,从而最大化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尽管有较多文献研究了民间金融对推动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探讨正规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献不多。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造总量模型从实证上研究了正规金融发展对促进浙江省经济增长的总效应,通过构造因素模型分别研究了正规金融发展对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社会固定投资总额和社会净出口的具体效应。结论一致表明,正规金融发展对浙江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适应于国有经济体系下的金融结构与当前浙江的经济结构出现的不匹配,是以国有银行为主的正规金融对浙江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为关系发展和改革全局的就业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经济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而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就业是一个必然选择,而拓展不同产业的就业空间,实现劳动力资潭在三大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产业结构是地区经济结构的核心和基础,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和发展而不断演进,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文章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对安徽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产业结构系数为切入点,构建规范分析模型,对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安徽省各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较低,第一、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优化的速度较慢,表现出典型的"二元产业结构"特征;同时,产业结构优化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4个省市2005-2019年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 表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科技创新能够显著促进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并且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提升金融发展水平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此,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当继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保持创新驱动效益;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确保资金保障功能;统筹金融科技融合,助力释放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种实证检验法,对云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云南省证券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单向因果关系,而银行业和保险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则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没有反推证券市场的发展。这表明云南省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今后在发展证券市场的同时应注重金融结构的优化,兼顾总量性和结构性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04—2014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要素价格扭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利率与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协调性进行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主要结论:(1)我国的利率与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资本和劳动力价格的双重扭曲仍然存在。(2)机理分析表明,要素价格扭曲对经济增长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3)实证检验表明,福建省要素价格扭曲通过投资、就业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等路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都大于促进作用,因此,即使当前我国正处在"三期"叠加困难时期,也应继续推进利率和劳动力市场化改革。(4)实证检验表明,虽然劳动力市场化改革显著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展,但反过来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我国金融深化的背景下,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同渠道资本融资、经济增长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关系。文章利用29个省、市、自治区2006~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发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债券市场与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弱。总量促进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的融资渠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尽相同:银行信贷与债券对股票市场筹资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FDI对股票市场筹资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说明股票市场融资可以替代FDI在实体经济中的作用。随后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但FDI与结构转型负相关,银行信贷与经济转型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发展的紧密关系,本文将房地产投资、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纳入同一框架进行综合研究。首先梳理房地产、金融效率的环沪都市圈1发展现状,深入探讨房地产、金融与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然后以2003~2016年环沪都市圈为样本,采用交互效应模型分析房地产投资通过金融体系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环沪都市圈房地产投资对实体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一定的负向作用,主要是抑制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两者负相关系数为0.75;经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弱、金融化程度越高的城市群,房地产投资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是全部样本的2.4倍,这也恰好解释了浙北经济长期落后于苏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1990年岁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先后在沪深两地开办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从此,中国大陆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交易监管体制不断完善的20年风雨历程。今天,中国沪深两市总市值已位列世界资本市场第二,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资本的瞩目。20年,在数千年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非常短暂,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载历史中,这20年的股市发展进程,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影响了许多中国人的财富观,同时,也将成为促进未来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增长方式转换的重要资本力量。但是,比之国际老牌资本市场,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尚有很多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完善。为此,《国际融资》杂志记者专程采访了原中国证监会主席周道炯  相似文献   

14.
利用前沿非线性PSTR模型和我国2007-2013年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体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特征。研究表明:体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在体育财政投入水平较低的地区,体育财政投入无益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体育财政投入水平较高的地区,体育财政投入显著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随着体育财政投入水平逐步实现对相应门槛值的跨越,其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效应逐步显现。同时,我国各省域体育财政投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京、浙江、广东、海南、内蒙古、陕西、西藏、新疆等八个省域体育财政投入显著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命周期-持久收入(LC-PIH)理论,本文建立居民收入、消费支出、股市市值和购房支出几个变量之间的实证检验模型,以研究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选取季度和月度频率数据,测算我国2003~2018年全口径居民消费和2013~2018年乘用车消费的股市财富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全口径居民消费主要受收入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不显著,检验结果符合持久收入说;乘用车消费除受收入的影响之外,股市的财富效应也显著。基于实证结果,并结合发达国家较为普遍存在的财富效应,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稳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促进我国消费平稳增长、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基础性作用的根本;二是要发挥出股市在消费中的财富效应,需改变我国股市长期存在的牛短熊长困境;三是应进一步提高我国居民通过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等间接渠道参与股市的比重,使养老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与资本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The remarkable growth of Silicon Valley has often been linked to its high-velocity labor market, as characterized by short-term hiring and frequent employee departures to competitors or start-ups. Such employee mobility is said to contribute to economic growth by facilitating rapid diffusion of information among firms. Law, nearly everywhere, is a potential obstacle to Silicon Valley-style growth. In nearly all European countries, the problem is labor laws that discourage the creation of short-term employment relations and saddle employers with significant obligations when jobs are eliminated. In America, the legal obstacle to the creation of high-velocity labor markets is the law of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 and trade secrets. California law, however, does not permit effective enforcement of either covenants not to compete or trade secret agreements. California companies that have sued departing employees have usually lost the suits, suffered damage to their reputations in their industry, and had difficulty recruiting employees. After showing how this result has been achieved by the California legal system, this article goes on to explain why a labor market in which employee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s valuable to employers, and in which long-term contracting is not feasible, may b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in spite of a potentially dampening effect on corporate R & D). A high-velocity labor market functions more like an information market than like the traditional labor markets analyzed by economists; by spreading information more rapidly, it eliminates much wasteful duplication of effort and achieves more rapid “convergence” on solutions to technological problems—which in turn creates more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start-ups. In making this argument, the author draws on Paul Romer's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 which growth rests on “increasing returns” to information. Following Romer,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achieved by labor mobility are likely to outweigh the risks that companies will underinvest in research because of their reduced ability to protect trade secrets.  相似文献   

17.
尹力博  魏冬 《金融研究》2022,500(2):117-134
本文选取中国沪深A股2002年至2018年的季度数据,从公司层面考察了劳动杠杆(由劳动力成本粘性特征导致的企业利润变化率大于产出变化率的经济现象,可理解为不考虑固定成本时经营杠杆的特殊表现形式)对股票截面收益率的定价效力。结果发现:(1)劳动杠杆对截面收益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高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低于低劳动杠杆公司的收益率;(2)该影响在控制了公司特征后依然显著存在;(3)该影响在不同经济周期下表现不同:在经济下行期,负向定价效力更为明显。进一步地,本文通过生产率冲击和工资冲击这两个风险来源探究了劳动杠杆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杠杆一方面通过生产率冲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工资冲击产生显著负向影响。但后者的影响程度显著强于前者,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上市公司的技术水平。相关结果能够为公司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理解劳动杠杆的定价机制及相关投资策略的制定和风险管理等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两个维度衡量地方经济发展,在对地方性银行产权结构、贷款供给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我国67家地方性银行的数据,实证研究在贷款供给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不同产权性质的地方性银行是否具有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城商行与农商行在促进城市和非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地方性银行提供的贷款越多,地方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地方经济效率也越高。在贷款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面,国有与非国有控股银行的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在贷款促进地方经济效率提升方面,国有控股银行的作用弱于非国有控股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贷款均能有效促进市辖区的经济发展,且作用效果无明显差异,但它们均未能明显促进非市辖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inkage between speculative capital and business cycles in Malaysia, Thailand, and Singapore from 1981:Q1 to 2012:Q4. We use the multivariate Markov-switching intercept autoregressive heteroskedasticity vector autoregressive (MSIAH-VAR) model and observe that while speculative shocks during the tranquil period temporarily promoted Malaysia’s economic growth, they temporarily damaged economic growth in Thailand and Singapore. Moreover, speculative capital flows from abroad exacerbated economic volatility and damaged economic growth prospects for all these countries during the crisis period. Thus, it may be important for policymakers to take appropriate actions against the potential risk of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market volatility from speculative capi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