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的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所以急需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施.文章结合次贷危机分析了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模式,指出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模式.但是需要从次贷危机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使得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滞后影响逐渐增强,全球经济增速整体上出现放缓的势头.国内经济在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货币和信贷增长速度偏快,流动性过剩仍待疏导,投资反弹压力不客忽视,外贸顺差增长规模偏大以及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应主动保持信贷均衡增长,加快信贷退出,优化贷款结构,增加贷款议价能力,加快收入结构转型和创新,大力发展非信贷业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流动性过剩和脱媒现象的出现,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资产成为非信贷资产而进入国际国内交易市场,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大。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在给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同时,也敲响了国内商业银行重  相似文献   

5.
刘思斯 《中国外资》2010,(22):40-40
观察美国次贷危机,对比一下中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警示,并提出了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在位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方面能引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美国次贷危机源于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信贷以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滥用,背后透露的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对金融风险的忽视.金融危机不可避免会影响中国经济,加上国内经济自身存在下行调整要求,这些将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业务创新风险.对此,我国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应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风险意识,完善内控体制机制,防患金融风险于未然.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至今为止,危机已经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财务危机而宣布破产或濒临破产,危机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它们陷入流动性困难.本文在深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商业银行房贷业务应着重关注的事项.  相似文献   

8.
2006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与2007年走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2006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2007年走势的分析和预测,本文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受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减弱的影响,200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趋缓,国内经济在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流动性持续过剩;国际收支不平衡,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失衡加剧;房价依然偏高,房地产调控有待加强;物价上涨压力加大,资产价格膨胀;产能过剩矛盾可能加剧;贷款增速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主动应对流动性过剩,同时切实防范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汇丰控股首次额外增加在美国次级房屋信贷的准备金额并发出盈利警告,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在随后的时间里,次贷风险全面暴露,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濒临破产,对冲基金被迫清盘,投资银行接连倒闭或转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也遭受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2006年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和2007年走势的分析和预测,本文提出以下主要观点:受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减弱的影响,2007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趋缓,国内经济在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的同时,亟待解决以下问题: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流动性持续过剩;国际收支不平衡,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失衡加剧;房价依然偏高,房地产调控有待加强;物价上涨压力加大,资产价格膨胀;产能过剩矛盾可能加剧;贷款增速回落的基础尚不稳固.商业银行应加快创新,主动应对流动性过剩,同时切实防范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集群明显,创新能力强,品牌优势突出,但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受到影响,面临诸多挑战与考验,要把湖南打造成世界机械之都,必须开拓新兴市场、加强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重视产品推介与售后服务、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从而实现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从容走出金融危机的"冬天"。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作为国际结算新兴核心方式的国际保理也受到波及。分析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保理业务传导机制的结论显示,国际贸易状况恶化和企业现金流量不足是主要的传导方式;国际贸易基数萎缩与贸易条件恶化以及贸易保护使得国际保理业务发展空间受限;流动性是直接影响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经营水平和债务清偿能力的关键因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保理业务中出口商面临的风险尤甚。因此,应理性分析,谨慎决策,加强财务管理,发展电子商务,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我国货币危机预警机制--基于KLR信号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建立我国货币危机预警机制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KLR信号法对建立货币危机预警系统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KLR信号法还存在许多不足,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4.
罗宁  王婕 《金融论坛》2012,(2):66-73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欧元区制度问题的激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逐步从边缘国家扩散至核心国家,并从主权债务危机向银行业危机演化。目前,欧元区重债国采取的财务整顿政策难以在短期发挥缩减赤字的作用,反而加大复苏风险;对重债国援助资金总量有限,其发放门槛徒增短期违约风险;欧洲央行购买国债虽有利于缓解危机恶化,但量化宽松的政策与其控制通胀的设立宗旨存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应调整涉欧资产配置,进一步加强国别风险研究和管理,积极稳健地推进国际化经营,打造资产、业务和经营地域多元化的国际化银行。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了保护器、安全阀和调节器的作用,并且成为现代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它却面临着财政危机、工作伦理危机和家庭危机等困境,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危机也成为与之相关的重大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契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成为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保险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只要紧紧抓住保险业的本质特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金融危机就能成为拉动保险业发展的契机。要使危机能够拉动保险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使保险业恢复它的本质功能。危机拉动保险的关键是产品开发,要大力进行抗风险的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应社会应对金融危机中需求的保险产品;同时在金融危机中完成保险市场转型,彻底改变保险业的形象,真正实现保险业从以保费为中心的市场转变为以风险控制为中心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重冲击。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县域经济如何发展和壮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为此,要发展和壮大中国县域经济,就要正确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关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科学发展的关系;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五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政府职能的关系;六是要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与机制创新的关系。这对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2002~2007年陷入财务危机的民营上市公司(ST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相关分析实证检验了中国债务融资的破产威胁功效.研究发现,中国民营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总体上对财务状况恶劣的公司起到了债务治理作用,发挥了破产威胁功效。短期债务能够对陷入财务危机的民营上市公司起到改善业绩的作用,较好地发挥破产威胁功效,而长期债务未能发挥破产威胁作用。银行贷款能够促进陷入财务困境的民营上市公司改善业绩,发挥破产威胁功效,而商业信用却没能发挥破产威胁功效。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传染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九个国家(地区)的资本市场指数在次贷危机期间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危机前,美国对除中国外的7国(地区)在危机发生时冲击力更大,资本市场出现单向传染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交叉传染的存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揭示了危机传染的动态效应。在危机期内,美国次贷危机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影响强度迅速增大,持续时间比传统过程相对延长。本文还通过高低波动率机制的比例系数伽玛检测了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市场间的转移传染和纯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20.
Prior to the 2007–2008 financial crisis, banking sector profits were very high but the profitabilit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was poor. Using a novel model of banking,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high profits were achieved through balance sheet expansion and growing default, liquidity, and term risk mismatches between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s a result, large banks’ financial leverage rose as they became less liquid, setting the conditions for a systemic banking crisi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increase in financial leverage was possible due to misguided changes in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specifically, the Basel I capital accord and reductions in reserve requirements. Finally, this article overviews and assesses the policy response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cri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