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长三角区域内的十六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企业选址理论并结合金融中心发展实践,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十六个城市的金融竞争力进行了排名。并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长三角区域内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以此来量化各城市金融辐射力。最后,本文在对长三角金融辐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三角中心城市金融发展战略目标,为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力、扩大金融辐射范围以及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金融区域辐射力的形成机理,以金融竞争力和金融辐射程度作为测度金融区域辐射力的核心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金融竞争力评价模型,再结合断裂点理论构建金融辐射程度评价模型,并以长沙对湖南省内其他市州的金融辐射力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其金融竞争力远高于省内其他市州;但长沙对省内其他市州的金融辐射度均未超过90%,未能充分彰显其竞争力。为此,应从金融区域辐射力的形成基础、源泉和载体三个方面深化区域经济联合发展,打造区域特色金融品牌和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3.
2009年4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明显加快。本文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方面会通过集聚效应,提升长三角区域金融能级和整体金融地位。另一方面会通过辐射效应,引起长三角内部金融发展格局变化,逐步形成以上海为核心、长三角其它各主要城市发展特色各异、功能衔接互补的多层次金融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北京和上海分别作为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对两大城市经济辐射作用的争议日益突出。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得出上海对长三角的经济辐射作用强于北京对京津冀的辐射作用。对此结果从地理位置、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金融圈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比较,然后简要分析了三地区金融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威尔逊模型测算出了三地区主要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为加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金融辐射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武汉城市圈内的9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各城市的金融竞争力并进行排名。在此基础上,以武汉为中心使用断裂点模型来计算武汉对其他城市的金融辐射半径,并以此量化金融辐射力。从金融辐射力的角度来看,武汉对城市圈内其他城市的金融支持并不十分显著。因此,武汉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通过加大金融集聚力来增强金融辐射力,以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首席财务官》2014,(6):94-94
中国CFO百人会江苏分会南京聚首 作为长三角经济体中仅次于上海的“副中心”.南京是撑起长三角两翼的重要支点。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凸显出作为领先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8.
城市金融竞争力比较是分析金融辐射力的基础,是寻找区域金融增长极的依据.笔者通过因子分析法测定珠三角城市金融竞争力,确立广州和深圳两市作为金融增长极;并运用威尔逊模型,实证分析了广州和深圳的金融辐射力,为两市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力的延伸提出政策意见.  相似文献   

9.
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红 《上海金融》2008,(6):14-19
在LS模型框架下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集中可以使得核心区获得较前更高的增长率,即金融集聚会对本地区经济产生增长效应(具体包括"需求关联效应"和"资本溢出效应)"。金融集聚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效应则包括金融资源集中的福利补偿效应以及金融资源扩散的涓流效应。进一步对上海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上海金融集聚的增长效应,但辐射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我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产业的升级,长三角地区对跨区域的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长三角作为支撑,同时长三角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上海金融中心的促进这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分析长三角目前金融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