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璐  廖显春 《金融论坛》2020,(10):69-80
本文利用2017年国务院批准试点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5-2018年A股上市重污染企业为样本,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发现,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能倒逼重污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尤其是环境社会责任,且该影响主要集中在非国有、未持股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中。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主要通过加强重污染企业的融资约束倒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且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缓解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13―2019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量,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碳减排效应在中西部城市、高金融水平城市中更加显著。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政策能够通过提高能源效率与环境规制强度来减少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基于2012—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研究了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提高了试点地区企业ESG表现,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试验区通过推动内部绿色创新、加强外部环境监督以及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高了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表明,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果在无政治背景、非成长期、非重污染企业以及东西部企业中更加显著;企业提高ESG表现有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但ESG表现与试验区设立的协同效应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时滞性。  相似文献   

4.
《甘肃金融》2022,(10):F0003-F0003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加大绿色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推动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兰州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建设,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10月11日至13日,由甘肃省金融学会主办、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承办的“2022年甘肃省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培训班”成功举办。来自甘肃省金融学会会员单位以及兰州市政府和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64家单位500余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线上参会人员最高达600余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绿色金融是引导资金向绿色产业集中进而优化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基于2004—2019年270个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使用非参数方法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以表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检验该政策对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该指标整体上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7;(2)从政策效应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显著提高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并不存在异质性;(3)从政策作用机制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提高等多个路径,促进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中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4)从企业微观行为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中的高污染企业会通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等路径提升自身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论完善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政策的效果评价框架,为优化当前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6.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本文基于2017年我国建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法考察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对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实验组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显著上升;(2)企业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环境信息披露质量能够缓解绿色金融政策对债务成本的影响;(3)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企业在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实施后,债务融资成本上升更为显著。本文为继续深化绿色金融改革、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现阶段我们应该将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而绿色金融作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工具,已经被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文章基于我国2015—2022年五省八地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我国各试验区绿色金融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效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发现了我国各试验区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不够完善、绿色产品种类单一等问题,以期为政府将试验区成果推向全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6-2020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聚焦于人才集聚这一视角,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位数回归法,研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试点政策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效应在人口密度较高以及城市群城市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试点政策通过人才集聚效应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而空间视角研究发现,试点政策虽然对本地区的绿色创新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地理距离相邻、经济水平相近地区,则存在负向的溢出效应;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城市自身绿色创新水平越高,科技金融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越强,即科技金融政策对于较低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雪中送炭之效,同时,对于较高绿色创新水平的城市具有锦上添花之果。  相似文献   

9.
建设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应针对当前绿色金融服务资源缺乏、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动力不足、金融系统促进绿色发展效率不高的问题,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型"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尽快培育壮大绿色金融服务资源,加快制定促进金融机构服务绿色融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努力将试验区打造成为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重要平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推动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10.
绿色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动力。本文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为准自然事件,实证检验了此项审计制度对地区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非试点城市,审计试点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显著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存在于官员晋升压力较大、制度环境优良以及资源型城市之中。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通过促使地方政府增加财政环保支出和加大环境行政处罚力度进而提升地区绿色创新水平。本文为理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更好发挥环境治理效能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也丰富了“波特假说”关于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11.
<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有力推动了国际先进经验、国际金融资源在中国的运用,也有助于向世界贡献绿色金融“中国方案”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桥头堡”,也是对外交流合作的“一扇窗”。近年来,各试验区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不仅有力推动了国际先进经验、国际金融资源在中国的运用,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典型案例,也有助于向世界贡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智慧和方案。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3—2020年中国1694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模型,定量评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对绿色企业价值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立显著提升了绿色企业价值,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同时,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监管力度的加大和内部ESG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均能正向调节试验区对企业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鉴于此,为中国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绿色金融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认可,中国也正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并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广西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已写入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总体方案》。由于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与其他地方相比,发展绿色金融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如何有效地推动绿色金融并逐步适应绿色金融的发展要求,需要积极探索。以广西河池市为例,分析研究发展绿色金融基本情况及存在难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FDI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发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发展促进作用非常显著;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FDI的交互效应能明显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FDI的交互效应对工业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与中国港澳台地区FDI的结合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发展,但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与其他地区FDI的结合明显地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工业绿色发展.因此,其他地区外资比港澳台投资更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及工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甘肃金融》2021,(9):F0003-F0003
9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等联合举办的“2021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北京召开。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束华带领金融研究处相关同志参加年会。束华副行长在“绿色金融支持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分论坛中指出,兰州新区是全国第九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也是唯一紧邻黄河流域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甘肃省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建设兰州-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同时积极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进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十大生态产业发展。下一阶段,甘肃省将紧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建立生态资源目录清单,明晰资源产权主体与权利边界,依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区域性环境能源交易市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  相似文献   

16.
<正>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按照“完善机制,规范用途,细化方式”的工作思路,持续加大财政对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领域聚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高度重视财政对绿色金融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和地方财政政策的共同支撑作用,创新运用财政奖补、信贷贴息、债券贴息、保费补贴、担保增信和风险补偿等手段,不断强化地方绿色金融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作为内陆核心腹地、农业大省,兼具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生态功能,发展绿色金融有着重要的国际机遇、历史机遇、政策机遇、区位机遇和产业机遇。当然也面临着政策约束力较弱、申建竞争较大、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和绿色金融发展规模较小等诸多现实困境。通过立足分析省域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河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应立足于加强制度设计,突出区域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发挥好财税激励作用,成立专业的区域性绿色投资银行,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河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带动产业升级和实现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8.
经济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企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本文以2012—2019年中国沪深A股工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企业绿色转型的评价指标,以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为准自然实验,分析研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能够显著促进试验区内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提升,进而促进企业绿色转型。进一步分析得出,试验区内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企业绿色转型有所促进,但其对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的影响却未达预期。本文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效应评估和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和直接经验证据,为各地区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区域协调发展出发,提出了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引领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纲领。为此,借助空间杜宾模型,立足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本文尝试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前后,绿色金融和环境规制如何对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选取京津冀13个城市,借助2008—202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高-高”和“低-低”的集聚现象;绿色金融和环境规制对京津冀相邻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溢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绿色金融和环境规制对城市相邻与否作用效果异质性显著,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绿色金融和环境规制显著提升了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研究践行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战略管理和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制度政策环境→意愿&能力→行为”理论框架,分析政策规制、绿色金融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选取河南省274家高碳企业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命令控制型规制和市场激励型规制正向影响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意愿和能力,市场激励型规制的作用大于命令控制型规制;绿色金融政策、企业转型意愿和能力正向影响其转型行为,企业转型能力在绿色金融政策对其转型行为的作用中具有中介效应。最后,文章从优化政策规制工具,加快构建转型金融框架,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