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9月在上海国际金融衍生品论坛上,我曾经说过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推动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我很高兴地看到,时隔一年,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呼之欲出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经在上海成立,预计年底前后可以开展交易。此次中国金融衍生品大会(2006)是由银行业、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四家协会联合举办,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联袂出席,这说明大家对金融衍生品的重视。我非常关心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现拟从一个学者的角度,谈谈对我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的一些看法,主要谈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写入国务院对于上海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中。本文通过研究国际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阶段市场中航运金融衍生品的产品设计和市场活跃程度,发现了一定的产品设计规律,为我国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引。  相似文献   

3.
杨璠 《时代金融》2014,(1Z):82-82
在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以及上海自贸区改革试验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写入国务院对于上海市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中。本文通过研究国际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各地区、各阶段市场中航运金融衍生品的产品设计和市场活跃程度,发现了一定的产品设计规律,为我国发展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引。  相似文献   

4.
《中国外汇》2006,(5):9-9
目前,对于大家来说是个关键的时刻,因为此时,正是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即将长足发展的时候,今天我能够站在这里做演讲,正是说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开始发展了。现今所发生的一切是几年前不可能发生的。现在.中国政府和各个职能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性,以及下一步应该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汇率制度改革的启动及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的新一轮改革调整等,标志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产生与发展的契机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金融衍生品业务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金融衍生品品种较少、内部专业人才匮乏、缺乏独立的评估体系和报价能力、监管法律法规制度欠健全、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等问题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勇德 《西安金融》2007,(11):15-16
场内金融衍生品主要包括期权和期货交易,其交易是在交易所内以标准化合约进行的,除价格外,合约的品种、规格、质量、交货地点、结算方式等内容都有统一规定。从全球的衍生品市场发展趋势看.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实物衍生品。虽然中国大陆的GDP已经在全球排名第四位.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在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巨大.中国大陆应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相似文献   

7.
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展迅速。本文就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其问题进行阐述,并对比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快速发展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缺陷和风险管理的不足。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如何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确保市场健康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当今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实践,以次贷危机为视角分析国际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体系的不足及未来的监管动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龚斌恩 《新金融》2009,(7):54-58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对金融创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最近上海明确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金融创新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试图全面介绍信用衍生品的运作原理及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分析信用衍生品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机制,为我国推行金融创新,发展信用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我国2006—2008年金融、保险板块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使用金融衍生品的避险动机,运用Logstic归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公司规模与金融衍生品需求正相关。表明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使用金融衍生品的公司参与避险的数量不多,资产规模小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经验尤为缺乏。  相似文献   

11.
阳晓霞 《中国金融家》2010,(7):79-80,8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对金融危机反思的篇章也早已铺天盖地。针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有人说,国际金融危机,它是“罪魁祸首”;也有人说,当前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对我国来说是现实的需要,不能杜绝产品本身的发展。经过金融危机洗礼后的衍生品,我们到底是弃而舍之,还是拿而用之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们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资本金融市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始逐步成熟起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金融危机使得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场外的金融衍生品成为了我们国际国内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阐释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接下来对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希望得到相关的对策。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外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实践表明,金融衍生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对金融业的影响利弊共存。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刚刚起步,比较国外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的经验做法,对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金融衍生品风险特征,系统比较发达国家防范金融衍生品风险的做法,总结出若干可为我国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之中。随着股权分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客观上将消除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制度性障碍,为资本市场产品创新拓宽道路。证监会将积极推进与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相关的基础制度建设,统筹考虑,积极探索,适时推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为投资者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这是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曾发表的一席讲话,让业界和媒体纷纷关注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新动向和态势。随着我国首家专营金融衍生品的期货交易所选址上海,令这个业内关注已久的话题急速升温,种种迹象表明,在中国这个新兴的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正愈行愈近。  相似文献   

15.
林伟 《理财》2006,(6):54-56
“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上,就证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大门已经开启。”4月2日,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会议大厅举行的“金融衍生品在中国”论坛上,全球金融期货之父、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荣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在主题发言中如此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债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圣妮 《浙江金融》2006,(6):35-36,59
在国债市场上,利率期限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研究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其中基准利率的确定是关键的一步。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合理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能为基准利率的确定提供参考。同时,我国正准备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所也即将在上海成立。只有准确估计利率期限结构.为衍生产品提供定价基础.获得合理的衍生品价格.才能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期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体量和影响力.本文在分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现阶段建设我国多层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该文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上海总部主任项俊波在欧洲金融衍生产品与市场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发展最具有核心作用的因素和力量。借鉴欧洲交易所及场外市场组织者在利率、汇率衍生产品交易、清算和风险控制制度方面的经验,以及监管机构在衍生品市场的制度设计、调控和监管方面的经验,促进中国金融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对于我国金融的改革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部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汇率机制的改革,在传媒的报导中关于启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呼声很高与此相联系有关启动金融期货市场的讨论会也接连不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2005年9月在上海市召开的中国金融衍生品论坛,就中国如何在今后几年内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金勇德 《青海金融》2007,(10):15-17
从全球的衍生品发展趋势看,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已经远远超过实物衍生品。而中国经过不懈的努力,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正一步步走向成熟,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通过对全球场内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和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而本文旨在介绍全球场内金融衍生品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中国未来的金融衍生品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