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中国财政风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主要从财政直接负债、或有债务和财力配置结构变动等方面研究财政风险,这些观点存在着缺乏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与我国实际不相符、与我国的基本经济政策无法配套等问题;就理论而言,财政风险具有效率性风险、分配性风险和磨擦性风险三个层次;建议合理划分我国财政风险的层次性,并科学判断我国财政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宏观税负理论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判断宏观税负水平是否合理,仅从税收自身、生产力决定论、纳税主体及税负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角度出发都难尽人意.因此,我们只能从税收与财政的关系,即从中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模式——双元财政模式中的公共财政支出角度出发来确定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当前,这个合理的公共财政规模可表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优化配置所要求的政府公共财政部分配置资源的规模.并由此得出中国宏观税负的理论模式为A±B(B<A<M).  相似文献   

3.
坚持财政与信贷平衡是陈云反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基础,国力论是该理论的根本原则。陈云从中国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反对通货膨胀的成功举措有:严格现金管理;控制基建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增产生活必需品;增加农副产品供给和保持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根据下级政府在其辖区内提供义务教育时所产生的财政缺口,对下级政府给予的用于义务教育发展的财政补贴。当前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不足、城乡和地区教育经费差距不断扩大等等,都涉及到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框架下,合理界定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框架,对提高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促进义务教育的优先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财政合理分权与县乡财政解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财政分权的理论视角探讨当前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在阐明财政合理分权的若干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指出,当前我国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源在于财政分权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而县乡财政解困的根本途径也必然是寻求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合理分权.  相似文献   

6.
基于财政竞争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同级政府之间的财政竞争行为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为了吸引资源要素流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应政策时,往往会考虑其他地区政府的策略选择,利用财政手段展开竞争,从而导致债务规模膨胀.基于此,应从完善现行政绩评估机制、合理界定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强地方政府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等方面着手努力.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是社会主义财政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财政政策理论问题,例如以国家财力物力制约建设规模的理论;以财政分配结构制约和调节国民经济结构的理论;组织综合财政平衡以及资金与物资的综合平衡的理论,等等,都是建立在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的相互关系原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王勇 《时代金融》2014,(5):34+39
房价上涨受供给需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业的过快增长使得住宅用地规模扩大,压缩了商服用地空间,造成区域土地功能冲突。从用地规划角度,解决土地财政及保证房地产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控制住宅用地规模,增加商服用地供给规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土地财政与房地产投资的联合视角来研究我国的产业空心化态势,利用2005~2016年我国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探究规模空心化和效率空心化的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产业空心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地理差异,过度的土地财政依赖会导致产业空心化的不断蔓延,房地产投资也是加重产业空心化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实体经济萎缩,虚拟经济膨胀的状况,合理地规划土地财政、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投资将是抑制产业空心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财政是庶政之母,也是政府用来调控社会经济运行、促进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财政分配关系处理得是否妥当,对于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对于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财政分配关系中,财政收入规模是直接关系到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之间总量分配,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效率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历来十分重视财政收入规模的选择,并将实现适度适量财政收入规模作为其选择财政收入分配制度、规范财政分配体制和制定相关财政政策的主要依据。分税制以来,国家财政收入连续十几年“高位”运行,在财政“蛋糕”逐年做大的“利好”形势下,亟须理性思维、科学分析,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确保实现财政经济可持续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