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银行风险监管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1年1月1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新的资本协议的征求意见稿.向全球银行业征求意见,经过长达六年时间的讨论、征求意见和定量影响分析,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作为国际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新标准。《新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国家开始实施,中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国之一.也有责任积极落实新的资本协议。《新协议》的实施.不仅对国际银行体系运作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中国银行业风险监管制度的运行带来严峻挑战,给中国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借鉴新资本协议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7月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第三稿公开征求意见结束。与1988年出台的《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1988年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协议内容丰富、技术先进。但新协议对不同国家、不同银行的影响是不同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银行业应该如何看待新协议所产生的影响与争论,如何借鉴新协议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主要内容。新协议及其在全球银行业产生的影响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以8%的资本充足率为主要内容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已明显满足不了金融监管的需要。1988年巴塞尔协议反映的主要是银行信…  相似文献   

3.
《新巴塞尔协议》代表着对国际商业银行业的监管方向和趋势,与1988年巴塞尔协议相比,新协议内容更广泛,更复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最低资本要求、资本充足性监管和市场约束。本文先对协议中规定的资本充足率做了介绍,并就对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资本结构做一个实证分析,并简要分析呈现目前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论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的"监管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的国际协议之一,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曾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公约".最新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则可以说是当今国际金融环境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又一国际范本,其最终形成和实施必然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新的资本协议框架对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我国银行业监管的改革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5.
陈颖  李楠  陈敏 《新金融》2011,(5):8-14
鉴于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开始金融监管改革,公布了巴塞尔第三版资本协议。本文从历次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出发,阐述第三版协议的产生背景,并重点概述其主要内容及对国际银行业、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第三版协议强化了全球审慎监管标准,但过长的过渡期安排可能影响政策效果。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受新规的中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在当前银行业面临大量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作者建议当局应继续保持银行业较高的资本监管要求,并着力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过渡期,确保在提高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同时降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资本监管制度演进看巴塞尔第三版资本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开始金融监管改革,公布了巴塞尔第三版资本协议.本文从历次资本监管制度的演进出发,阐述第三版协议的产生背景,并重点概述其主要内容及对国际银行业、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认为第三版协议强化了全球审慎监管标准,但过长的过渡期安排可能影响政策效果.我国银行业整体上受新规的中长期影响仍有待观察,在当前银行业面临大量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作者建议当局应继续保持银行业较高的资本监管要求,并着力提升其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过渡期,确保在提高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同时降低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资本协议的影响及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银行家》2006,(8):90-93
实施新资本协议是当今、也将是今后几年国际银行业和银行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本文是作者在2006年7月6日韩国发展研究院(KDI)举办的“2006年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会议:新资本协议的影响及亚太发展中国家的应对政策”上的发言。主要讨论了新资本协议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及中国实施新资本协议的计划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创新内容及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新协议》)代表了银行业监管原则的发展趋势,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遵守的共同原则和国际银行风险管理原则发展与演变的重要标志。作为发展中国家,《新协议》的制定与实施将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及国际业务操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新协议》的演变过程,然后对其内容以及创新点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和总结了新协议对国际和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对其实现可持续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全球金融监管反思金融危机的最终成果,巴塞尔协议Ⅲ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最低资本要求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引发了一场对全球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新革命。本文在分析流动性风险管理逻辑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最新出台的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剖析了巴塞尔协议Ⅲ中有关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及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本文分析了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松汉 《银行家》2004,(11):74-77
巴塞尔新协议的出台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德(?)金融服务行业咨询高级经理吴松汉先生指出了他眼中的实施重点。  相似文献   

11.
《新资本协议》的出台和实施是银行监管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本文认为,《新资本协议》特别是内部评级法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方式、信贷结构调整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以及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和资产质量,无论是实施标准法还是内部评级法都将强化信贷扩张的资本约束效应。我国应慎重选择《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时机,避免由此对信贷供给和宏观经济运行造成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12.
纵观国际银行业,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未来几年内全球范围实施已成定局。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国家,对这一问题应该有一个明确、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新资本协议的技术要求,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战略上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宁 《金融论坛》2005,(6):25-32
本文分析了渐进转轨中我国经济增长无法回避和跨越的问题——银行的不良贷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并把不良贷款分为政策性不良贷款和经营性不良贷款,分别讨论他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化解不良贷款风险,支持可持续经济增长,分别从政府、银行、监管当局方面提出消除软预算约束,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银行综合改革,实现信贷行为优化,防范不良贷款风险;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准,实行审慎贷款风险监管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较旧巴塞尔协议最大的突破是在银行监管中引入了透明度原则,即信息披露制度.该制度立足于社会利益论、立足于银行是一个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约束的基础和保障、是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补充、是一种有限信息披露的理念.但该制度要求范围过于宽泛增加了银行的无效成本,在统一标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际间统一银行监管:形成、缺陷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令跨国银行经营的国际业务更为广泛。由于国际监管主体缺位,这促成了国际间统一银行监管标准的形成。但现行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只是实行了部分的风险管理,忽视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具体国情。因此,国际银行监管体系应综合分析整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架构,保持监管标准的灵活性,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和国内监管合作,强化市场约束,增强市场透明度。  相似文献   

16.
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与巴塞尔协议下银行资本监管的共同作用,可能是本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和经济持续波动的主因之一。巴塞尔协议下的银行资本监管,较大地改变了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经济运行规律,从而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与传导途径。本文结合经济周期对银行资本约束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分析,发现银行资本约束会通过影响银行信贷渠道使货币政策产生非对称性效果,从理论上论证了货币政策的操作必须考虑银行资本监管。本文还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检验了2000~2009年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资本监管联合效率,表明在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后货币政策实现经济目标的联合效率下降。因此,为了达到稳定物价与产出的总体目标,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中必须考虑银行资本及其监管状况。  相似文献   

17.
频频爆发的银行危机暴露了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巴塞尔协议的内在缺陷,学术界就资本监管的微观效应和宏观效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文献研究的角度,通过回顾和分析理论界关于资本监管、银行风险承担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微观意义上,关于资本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研究忽视了对资本监管框架效应的分析;在宏观意义上,资本监管的强化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带来了新的渠道,即银行资本渠道和风险承担渠道.这两种新的传导机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货币政策效应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Australian banks use loan loss provisions (LLPs) for capital,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ignalling. We examine if there were changes in the use of LLPs as a resul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banking regula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Basel Accord of 1988, which made loan loss reserves no longer part of Tier I capital in the numerator of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We find some evidence to indicate that Australian banks use LLPs for capital management, but we find no evidence of a change in this behaviour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sel Accor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anks in Australia use LLPs to manage earnings. Furthermore, listed commercial banks engage more aggressively in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LLPs than unlisted commercial banks. We also find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ur is more pronounced in the post‐Basel period. Overall, we find a significant understating of LLPs in the post‐Basel period relative to the pre‐Basel period. This indicates that reported earnings might not reflect the true economic reality underlying those numbers. Finally, Australian banks do not appear to use LLPs for signalling future intentions of higher earnings to investors.  相似文献   

19.
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 Basel II, promotes standards for measurement of financial and operational risk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Its approach to such risk measurement has been severely criticized in the literature, inevitably raising doubts concer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Basel II. Using data from 25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banking staff in four Swedish bank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Basel II is well established in practice, but there are significant concerns that such measurement of risk may adversely affect banks’ activities. Whilst Basel II is generally supported by banking staff who work directly with risk measurement, its usefulness is questioned by banking staff in operations. Th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may be explained in relation to varia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frames of reference. Both groups are inclined to take account of information that meshes well with their existing frames of reference and are thus more inclined to value changes that accord with their own viewpoints. One suggestion for addressing this schism within banks is to encourage a wider debate about the various approaches to implementing Basel II.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认识层面上的理解程度,还是实施层面中的执行深度,中国银行业要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Ⅱ)的监管要求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或将面临来自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