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体异军突起,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数字化新媒体已然成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外的重要舆论平台。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事件呈日渐增多趋势,其中包括自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影响因素不可忽视。新形势下,应该审时度势,完善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从容应对舆情。  相似文献   

2.
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革新,互联网技术与网络信息媒体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有效的结合,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而这种全新的媒体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微信"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媒体,它的出现对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工作,甚至是娱乐,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微信这一新媒体展开研究,分析其的媒体特征,结合微信的运营对其盈利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正8月7日下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部10条规定对以微信自媒体为主的即时通信公众信息服务的运营划出"七条底线",同时"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人民团体开设公众账号"。此次意在初步净化微信自媒体生态。微信自媒体迎来了政府的首轮严管。舆论将此《规定》称为"微信十条",但并非只针对微信,其他软件如QQ、陌陌也包括在内。@新媒沈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微信近期谣言传播较为突出,由于其半私密半公开的圈群特征,确实  相似文献   

4.
《投资与理财》2014,(8):98-98
现在是大众媒体、社交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在微博、微信上说话,报刊杂志也多了去了,各种声音都有。要说现在中国的主流话语,首是财富话语。就是有关巨大的成功、巨额的金钱的故事、事件总是格外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随着手机用户及微博、微信用户的飞速增加,我们已经进入到具有显著"自媒体"特征的"微时代"。在自媒体环境下,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了银行声誉风险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原先主要依靠媒体公关来缓和、化解声誉风险的防控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通过寻找新的方法和路径,积极防控和处置声誉风险。  相似文献   

6.
微信自媒体在短短时间内就开始泛滥,原创性自媒体在其中的比例日益被稀释,许多所谓的自媒体账号只是复制他人内容,最终导致公众账号的打开率持续下降. 内测中的微信5.0被认为将导致自媒体的倾覆.以往自媒体推送内容与微信聊天内容陈列在同一页面,常出现众多订阅内容都显示红色未读数字的状况.而今,微信不再让这种强打扰的推送内容影响用户体验,据称微信5.0,会把用户订阅的公众号放到二级页面中统一管理,这样聊天主界面将更为干净.  相似文献   

7.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蓝迪国际智库项目专家委员会主席赵白鸽: 蓝迪智库的目标是为在"一带一路"的中国企业服务 现在世界发展几个大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第一个大趋势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促进平台建设联盟变成一个主导形式.现在很多事情已经不是由个人或者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就能够完成,必须形成平台大家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零售银行营业网点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最小物理单位,也是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利润中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营业网点纷纷由核算交易主导型向提供高附加值营销及咨询服务的金融中心转变,以理财和个人贷款为核心的一系列业务已逐渐成为银行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金融脱媒进程的加快,谁抢占了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先机,谁就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9.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个人金融时代已经到来.   什么是个人金融时代?所谓个人金融时代只是一种直感和形象的说法,它是指个人不仅已经登上了金融服务的大舞台,而且站在了台中央,成为灯光照射的焦点,变成了角儿了.换成我们金融界的语言,就是个人成为金融服务的举足轻重的对象,逐步替代其他要素,变成了金融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一现象,正在成为我国金融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0.
白利倩 《理财》2015,(4):34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人的微信朋友圈俨然已变味成新闻圈、养生圈、代购圈、自拍圈。尽管朋友圈里的人,基本上大都认识,但现在不少人感觉朋友圈里的人已不再是所熟悉的那些人,而是政治家、哲学家、养生专家、生意人以及美图代言人。甚至有人曾经信誓旦旦地说要卸载微信,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在朋友圈也变成自己不喜欢的那类人。不少人感叹,社交微信朋友圈没有带来与现实交际中相仿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多的是落寞,很难找到朋友的感觉。《新周刊》曾有一篇文章坦言,没能预言到微信诞生五年后的今天,朋友圈能如此深刻地影响国人生活,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都无济于事,因为它已经与你的移动互联网新生活如影随形。除非你选择不用智能手机,不过那也意味着你将被你所生存的时代所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