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文采用CF滤波法对我国1980年至2008年的非寿险市场承保赔付率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非寿险市场存在着承保周期现象,周期长度为4~5年不等。在进一步对我国承保周期形成机制的分析中,本文验证了制度冲击假说和经济周期假说对解释我国承保周期现象的适用性,并得出非理性定价假说和承保力约束假说对我国承保周期现象的解释力不充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研究及在中国的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保周期是非寿险市场特有的现象,突出表现为承保利润的周期性变化。本文分析了承保周期现象的一般特征及原因,并收集了22年的相关年度数据,用二阶自回归模型来检验国内是否存在承保周期现象。研究表明,我国非寿险市场的承保周期规律尚未显露;在主要险种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约为6年,目前车险市场承保能力仍然不足,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3.
与经济周期类似,保险业经营波动也呈现一定周期性。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后认为,国外注重研究“承保周期”,主要集中在解释其产生原因,验证其在各国保险业的存在性;国内学者则在验证非寿险市场承保周期存在性的基础上,开始分析经济周期对保险市场波动的影响。总体而言,对保险业周期性波动的“整体性研究”较多,欠缺“结构性研究”。此外,在保险逆周期监管研究方面,现有文献侧重逆周期监管的必要性研究和监管措施研究,尚未对逆周期监管的两个难点有所突破。未来我们至少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研究重点应侧重“保险周期”而非“承保周期”;分析保险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形态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加强逆周期监管的“预见性”和“适度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含义,利用1985~2012年的样本数据,本文利用CF滤波法计算了非寿险三大险种的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并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比较了影响不同险种保险周期与承保周期的不同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险种的保险周期基本一致,都为4至8年左右,也基本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保险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基本相同,主要受GDP、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险种的承保周期具有很大的差异,不但承保周期的长度差异很大,而且也并非同时达到波峰或波谷;不同险种承保周期的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其中机动车辆保险的承保周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而其他险种则除受赔款支出影响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保险监管部门的逆周期监管应以承保周期为主要对象,并根据不同险种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32家寿险公司2002年~201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探讨保费规模、承保利润、投资资产、投资收益和退保金对寿险净利润的影响,以验证寿险业盈利模式以“山派”理论为主,还是以“海派”理论为主,并对不同类型寿险公司盈利能力进行比较。实证结果表明:寿险净利润与承保利润、投资收益正相关,寿险净利润受投资收益影响的程度高于承保利润,验证了我国寿险盈利模式符合“海派”理论;不同类型寿险公司自发盈利能力存在差异,退保对盈利能力具有负面影响;寿险公司盈利能力受产品结构影响。建议中国寿险业完善价值定位,建立具有竞争性的盈利模式,优化业务结构,并详细披露盈利状况。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非寿险公司2001~2007年的财务数据,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非寿险公司赔款准备金调整的动机,并比较非寿险业务准备金评估方法改变前后公司实现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研究发现,非寿险公司存在实现盈余管理的现象,相比规避递延税收的目的而言,管理层故意调整公司当年赔款准备金数字进行盈余平滑的动机更为显著。当公司当期盈余表现差于前一期时,管理者倾向于低估当期赔款准备金提升账面盈余;若当期盈余表现优于前一期时,则高估准备金平滑盈余。在当年承保业务不佳,赔付率较高时,非寿险公司具有低估准备金掩饰承保质量的动机。2005年非寿险业务赔款准备金评估方法的改变,显著增强了非寿险公司利用赔款准备金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寿险公司为样本,采用我国2005年12月31日之前成立的33家寿险公司2006~2013年的年度数据,将寿险公司的风险分为承保风险和投资风险,运用联立的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监管压力与寿险公司风险承担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监管压力对不同偿付能力的寿险公司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程度,以此来研究偿付能力监管的效力。实证结果显示,监管压力对寿险公司的风险承担行为存在门限效应,监管压力对不同偿付能力的寿险公司的影响程度不同。监管压力对偿付能力充足率低的寿险公司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不够显著,即不会使偿付能力不足的寿险公司显著降低自身的风险。这意味着偿付能力监管效力较低,不足以对偿付能力不足的寿险公司施加预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保险业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弥补国内已有研究对有效率寿险公司无法进行比较的不足,以及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假设逻辑不一致的缺陷,本文采用2005年~2007年我国23家寿险公司的数据,引入数据包络分析的超效率模型分析23家寿险公司的效率状况,并分别采用截断Tobit回归模型和对称截断最小二乘模型寻找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对称截断最小二乘模型下的参数估计比较稳健。成立年数和市场份额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相对显著,市场份额的扩大有助于寿险公司效率的提高,而公司规模和所有权形式对寿险公司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仅靠产权改革不能提高寿险公司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众多研究成果表明,非寿险产品的消费受到经济、制度和人口统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但由于非寿险产品的购买决策最后都要落实到自然人身上,而自然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可能还受到非经济因素如文化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研究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时有必要放松消费者是理性经济人的假定。采用Hofstede的文化维度的文化变量作为模型假设,选择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1999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把经济变量和人口统计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来分析文化对非寿险需求影响时,权力距离、个体主义和不确定性规避对非寿险需求存在显著的负影响,男性/女性主义对非寿险需求有显著的正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保险业转型和保险回归保障功能对保险公司运用再保险和合理配置资本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2007年~2011年我国的非寿险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保险公司再保险购买与资本结构选择间的因果关系,采用2SLS和FEPD模型研究发现,非寿险保险公司财务杠杆与再保险比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再保险率反过来也正向提高了财务杠杆率。本文的结论证明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再保险购买与资本结构选择的因果关系与现有的资本结构理论相符。本文的研究证实,再保险购买能够有效减少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偿付压力,可以为我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安全边际,从而以较低成本维持较高的财务杠杆比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中国东盟的经济波动出现了一致性的特点。运用HP滤波以及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与东盟经济周期存在同步性,并且这种同步性真正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对1992—2011年中国与东盟五国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强度、产业结构差异性显著增加了中国东盟经济周期的同步性,而双边FDI减弱了经济周期同步性,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非寿险业特点对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进行了改进,并利用其分析了中关非寿险业的发展策略,发现两者的各相关指标存在显著的不同,并探讨了不同财务指标的成因以及各相关因素。得出两者发展策略互有侧重。最后,从中国新兴非寿险市场现实环境出发,提出目前整个非寿险业必须坚持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并重的发展策略,努力提高运营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风险度量为基础确定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正成为国际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的趋势。本文以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经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进行度量,确定对应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并对我国建立以风险度量为基础的偿付能力最低资本标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金融周期的基本特征与分析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成 《金融论坛》2005,10(1):50-56
本文对建国50多年来的主要金融数据进行了整理和政策归纳,发现我国计划经济和转轨经济体制中存在比较有规律的金融周期,其主要特征是:金融周期从“紧缩”到“紧缩”形成一个周期;从低谷到高峰时间一般较短,平抑金融过热时间较长;从单纯银行信贷影响向货币供应量、商业银行信贷、金融机构增减等多因素转化;一定程度上受“运动”影响;从主要依靠直接性行政命令强行制动逐渐过渡到间接性经济引导手段;周期一般在8~10年之间。文章最后得出我国金融周期始终存在,但不同时期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周期的成因从混合型逐步向经济型过渡;金融周期从治理过热时间长转变为启动金融需要多样化途径;目前的金融周期无论是扩张还是紧缩,单一金融工具日显力不从心等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由金融资产价格、金融规模和金融景气三个维度构成的金融周期指数,考量金融周期的阶段性特征,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加入自回归项,利用金融周期的自回归进行区制转换,刻画出金融周期的区制特征,选取最优Copula函数对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关联性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中国金融周期分为扩张和收缩两种状态,且扩张和收缩两种状态都具有极高的稳定性;滞后2阶的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amines whether movements in economic factors dictated by the dividend discount model can explain broad movements in stock returns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As anticipated, stock returns decrease throughout economic expansions and become negative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recessions. Returns are largest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recessions, suggesting an important role for expected earning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otion that expected stock returns vary inversely with economic conditions, yet suggest that realized returns are especially poor indicators of expected returns prior to turning points in the business cycle.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优秀的企业,也无法保证客户投诉为零.因为每一项业务要让每一位客户都完全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虽然客户投诉企业很普遍,但企业对投诉规律的研究却未必深入,特别是缺乏专业化的、针对性的研究.投诉周期的管理就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18.
美国房地产周期与经济衰退的可预测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房地产周期与收益率曲线反转对经济衰退的预测两个变量的联合预测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房地产周期和收益率曲线反转的联合预测力远大于单变量预测力。将本文实证结果应用于2006年以来经济数据的分析表明,从预测角度看美国经济将在2007-2008年间进入衰退。  相似文献   

19.
By performing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credit cycle and business cycle from an individual as well a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with a focus on ten relevant economies from the areas of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this research offers a fresh view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s in promoting long-term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their lending capacity. The purpose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the short- and medium-term dynamics) of the credit cycle and business cycle and the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both academics and policymakers and provide a warning to regulators not to overregulate or put too much pressure on banking activity.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the economic cycle on the properties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Although a large volume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examines the determinants of managerial earnings forecasts, the properties of such forecasts, and the respons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o earnings forecasts (Cameron 1986; King et al., 1990; Hirst et al., 2008), research on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ing incentivized by macro‐economic factors has received scant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We use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economic cycle definition to operationalize economic recession, and consider some commonly used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forecast likelihood, forecast frequency, forecast error, forecast pessimism, and forecast precision. We find that the likelihood of providing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and frequency of forecasts increases during economic recession. We also find that economic recession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forecast error, but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forecast preci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macro‐economic factors a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management earnings forecasts proper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