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具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比较优势,但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低、高层次人才匮乏等问题。推动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思路包括强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优化产业链式发展等。发展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应加大政府对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建设,鼓励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加快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促进河南经济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与松嫩平原交汇地带,"寒地黑土"核心区域,境内三山环绕,九河汇流,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绿色食品A级水稻生产基地、全国首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享有"中国绿色食品之乡"的美誉。然而,随着水稻产业集群化日益发展,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中呈现出了规模总量不够、企业集而不群、关联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政府积极参与、行业协会服务引导、金融部门大力扶持,来促进水稻产业集群的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然 《时代金融》2011,(18):2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发挥节约交易费用、专业性、规模经济等效应,并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带动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济发展。本文对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证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李然 《云南金融》2011,(6X):214-2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合作交流,发挥节约交易费用、专业性、规模经济等效应,并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带动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济发展。本文对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效应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证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集群内的企业通过互动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能够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产业集群作为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方式。产业集群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竞争优势,文章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进而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竞争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作为2020年我国新确立的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的信贷融资规模虽呈逐年增强趋势,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融资渠道狭窄依然是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实证研究表明,信贷融资和产业发展补偿基金较好地支持了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发展,担保支持、保险支持和风险补偿基金未对宁夏六盘山肉牛产业集群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此,应建立健全以金融机构为主导、政府引导参与、其它资本渠道为补充的金融支持路径,全力支持肉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地区或产业竞争力的两种重要途径.通过对两种竞争战略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管理具有相当大的兼容度和互补性,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可以最大化地获得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果,提高地域专业化和集聚水平,分享全球分工优势.  相似文献   

8.
南阳市高新区在推进光电产业集群发展中,注重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然而,这一产业集群也存在产业链条过短、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亟须加快品牌培育,提高集聚水平,完善服务功能,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北京应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北京科技优势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目前国内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相比之下,北京市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在规模和产业集聚等方面还略有差距。总体来看北京节能环保装备产业还处于形成初期,规模较小,企业体量普遍偏小,大多集中在中关村海淀园、昌平园、丰台园、金桥科技产业基地和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等区域,但发展迅速。2009年,北京市节能环保装备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占北京市装备工业总收入的7.84%。  相似文献   

10.
温茜茜 《中国外资》2013,(6):236-238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近年来集群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文章在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自我强化的原因和发展特点,之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对策,包括应该扩大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规模,提高零部件企业和高校的合作,加强行业协会作用以及建设技术和金融服务平台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抚松县是中国"人参之乡",是长白山人参的主产地,人参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全国之首。近年来,抚松县以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为依托,积极推进人参产业升级改造,经过几年的开发,抚松县人参"大发展"战略已初具规模,2011年抚松县人参产业实现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75.7%,拉动全县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人参产业比重逐年增加,人参"大发展"加快推动县域经济农业化进程的同时,也辐射了"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县域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及发展提出了新考验。  相似文献   

12.
云南花卉产业已经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文章详细分析了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特征与成长瓶颈,以及政府为促进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化成长的扶持政策,重点剖析了云南花卉产业集群的成长瓶颈与政府扶持政策缺失的因果联系,最终提出了促进云南花卉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宏观调控意见,同时也为中小花卉企业的经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区位熵与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度指标对内蒙古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提出内蒙古旅游产业已经步入了集群化发展进程,但不同盟市之间的集群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差距。依据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鲁文彬  花俊 《海南金融》2011,(10):33-37,63
2007年,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8+1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获批,武汉城市圈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排头兵.要实现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部地区的真正崛起,金融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金融产业集聚是实现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2001-2010年武汉城市圈的金融产业集聚指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汉中市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战略,中药产业逐渐成为汉中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了解汉中中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银行业机构金融服务支持情况,笔者先后深入勉县、留坝、佛坪等中药材生产形成一定规模的县域,采取与当地政府部门、银行业机构座谈,深入农户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实地察看加工企业等方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其中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阐述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分析区域资源禀赋、区域转移成本、区域经济水平和政府政策导向等影响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引致性因素,从政策环境,龙头企业培育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加快中国毛纺织加工业集聚的对策建议,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选择,政府支持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衢州市近年来产业集群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支持过程中遭遇的主要瓶颈,并从五个方面对金融支持产业集群绿色发展的路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明晰未来十年我国消费服务类行业发展的前景和特征,从而为确定消费服务类公司估值的参数提供依据,本文以人口红利为切入点,探讨了人口红利对国民经济和消费服务行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认为,人口红利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其作用能否成为显性结果还要受到宏观经济调控因素的影响。同时,本文分析了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投资与人口转变的关系,结合消费者的教育、城市化、消费倾向等特征变化,指出了未来消费服务类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和公司估值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资本以其独特的优势,大大减少了产业集群内的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率,强化了区城的持续竞争优势。东北地区要振兴,就必须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其关键在于社会资本的重构。因此,应以政府为主导加强集群各组织之间的联系;完善信任机制,塑造企业诚信;培育企业家资源;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相比较大中城市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模式,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资源,以优势产业经济为核心,引导金融资源在产业结构间合理配置,而金融资源又具有引导和配置其他资源的推动力作用,其逐利性特征也应与县域经济的优势产业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共赢。本文拟通过分析长白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金融资源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引导金融资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合理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