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用证独立于买卖合同,银行据单证相符原则付款是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具体体现,然而信用证欺诈正是在这种付款独立抽象于现实买卖活动之外的结算模式中产生的。有关信用证案件的发生,已说明信用证支付方式并非尽善尽美,实践中欺诈行为大量存在,银行拒付等行为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信用证独立抽象性原则的内容及效力,并分析了基于独立抽象性原则产生的信用证欺诈及其预防。  相似文献   

2.
中国信用证欺诈例外的法律适用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伟  台冰 《上海金融》2005,(10):51-52
我国法院大量运用信用证止付裁定,要求银行拒付信用证下的款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商业信誉和银行信用.导致很多国外卖方不接受中国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因此,诸多国内外的学者和实务界人士都批评中国法院滥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盲目甚至滥发止付令。本文试图对该问题从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适用的法律渊源角度进行分析.找出法律症结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遏制信用证欺诈保护银行自身利益的救济措施,信用证欺诈中的银行拒付权,已在许多国家的法律实践中得到了确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欺诈例外理论和默示条款理论,但基于银行在信用证制度中的地位和信誉,在实际业务中银行的这一权利应当谨慎地行使。同时,我国相关规范信用证欺诈中银行拒付权的规定也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贸易交易中,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一直困扰着出口企业与银行。信用证欺诈案件以及信用证使用不当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出口企业与银行的利益。分析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的风险以及如何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顺利开展国际贸易业务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总结了出口企业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常见风险及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标  郑玮剑 《金融纵横》2011,(10):59-62
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交往中最被信赖的结算方式,被誉为“国际贸易的血液”,但与“独立抽象性”和“表面一致性”两大信用证鲜明特点共生的内在弊端和一系列外在因素,造成了信用证欺诈阴霾始终无法消除并威胁着业务发展,本文试图从研究信用证欺诈成因着手,解析欺诈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能对银行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银行结算方式关系到企业商品交易的正常进行,以及企业的信誉和资金周转。因此,结算方式必须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 自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以来,市场调节在整个商品流通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现行为银行托收承付结算越来越不能适应这种已经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根据国外的经验,建议广泛推行银行信用证的结算方式。 我国银行目前也有信用证结算方式,但由于它要求购货方在申请开出信用证时,向开户银行交付全部开证金额的结算保证金,并且银行不付保证金存款利息。这种结算方式影响购货方正常的资金周转,所以企业购货不愿使用信用证方式结算。相反,销货方则往往可对不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对外贸易活动日趋活跃的同时,与作为当前国际贸易结算为主要方式的信用证相关的诈骗犯罪活动却愈演愈烈,其数额之大触目惊心,我国已成为信用证诈骗案的多发地区.本文就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跟单信用证诈骗的特点、产生的原因、主要骗术及防范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贴现、押汇业务是银行国际贸易结算中很平常的融资方式之一,而信用证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和其发明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方便的融资功能。开证银行利用其良好的信誉授权在异国的另一家银行(或任何银行)对自己开出的信用证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享有先行垫付资金叙做融资业务的权利。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绝大多数受益人拿到信用证后,都会利用信用证的融资功能,以达到其利用银行资金不断扩大贸易规模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进口远期信用证风险及其防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因为信用证业务,有银行信誉作为担保,所以受到进出口商的青睐,信用证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为重要的结算方式之一。近年来,在进口开证业务中,远期信用证因付款期限较长而受到进口企业的追捧,开证数量逐年上升,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远期信用证的付款时间是在进口商提货后的某一个时间,开证行不可能要求进口商交存100%保证金后再放单,所以一旦对外承兑,既失去了对物权的控制,也失去了拒付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浅析跟单信用证诈骗及其防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活动的日趋活跃,与作为当前国际贸易结算主要方式的信用证相关的诈骗犯罪日显猖獗。本文分析了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跟单信用证诈骗产生的原因、惯用骗术,并就贸易商和银行分别应采取的对策及立法建设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