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水军  舒中桥 《金融研究》2021,497(11):22-40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微观企业生产理论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在考虑国内产品替代效应的情况下,贸易开放如何影响下游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以及国内市场化程度对贸易开放政策效果的调节效应。其次,我们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世界银行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实证检验了服务贸易开放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服务贸易开放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出口强度较大的企业的生产率提高,对出口强度较小的企业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并抑制了非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国内市场化水平提高能够增强服务贸易开放对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非出口企业造成的负面冲击。此外,我们还发现:(1)市场化主要通过商业存在(FDI)渠道调节服务贸易政策效果;(2)服务贸易开放对国企以及非东部地区中的出口企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而对非国企以及东部地区的非出口企业的不利冲击更大。在考虑内生性以及使用替换变量等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因此,当前阶段中国服务贸易政策需要同时兼顾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并协调国内市场化改革,稳中有序开放。  相似文献   

2.
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2005-2018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对居民消费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未对服务消费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对制造品消费和食品消费呈现出了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相邻地区的制造品消费与食品消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促进了本地居住消费。制造品消费、食品消费和居住消费对服务消费创新资源的挤占,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服务消费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中国OFDI对国内技术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否存在一定的正面效应,这些正面效应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导,正成为我国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论题。本文利用1994~2008年统计数据实证检验中国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及影响传导途径。实证的结果表明:中国OFDI主要通过进口规模、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三种路径对TFP的提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国内就业结构;而出口规模则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起到了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原则上允许各国政府运用官方促进的出口信用保险,由此出口信用保险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运用2002年至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就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具有促进作用,而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平衡则对出口贸易规模具有抑制作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而言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规模的促进效应更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因此,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制定差异化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Malmguist生产率指数,揭示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不平衡特征,进一步探究其成因,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慢。从结构组成因素看,“十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技术进步的差距是导致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十一五”时期则以技术效率为主。从外部影响因素看,缩小城市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市场化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2001-2009年江苏省制造业27个行业的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检验。首先,根据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得出江苏省制造业2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情况。然后根据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引入经济开放度这一因素,建立衡量技术溢出效应的回归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有直接促进作用,且存在技术外溢效应。另外,当经济开放度提高时,会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研究开发投资对三大地区总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地区当中,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总要素生产率提高效应最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分析结果还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三大地区总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在逐步减弱,特别是1997年以后其减弱的幅度越来越大。相反,各个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国内研发投资对总要素生产率产生的提高效应却逐渐增加,而且其增加趋势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用扩展的Feder模型分析我国2002~2011年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出口部门和非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差异,结果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整个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不高于非出口部门,各出口产品部门和不同贸易方式的出口部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都不高于非出口部门。不同的出口产品部门和贸易方式不同的出口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差异。因此,要坚持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战略,坚持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步完善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机制,使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平稳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国际R&D溢出回归方法,检验中国区域R&D投入以及通过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溢出的外国研发资本对区域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内研发资本是中国技术进步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进口贸易溢出的外国R&D资本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现行国际分工格局,出口贸易传递的外国R&D资本存量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的国际R&D溢出对中国区域技术进步有负面影响,这主要与目前的引资结构与质量有关;此外,东部地区在研发水平和对国际R&D溢出的吸收能力上都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将研究地区间通货膨胀差异的基于生产率视角的巴萨效应理论改进为一个更系统、适合于经济体内部的分析框架。本文验证了1992—2019年间中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通胀和经济增长间存在宾大效应。在分析巴萨效应是否可以解释国内宾大效应时,本文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发现巴萨效应的理论核心成立,并确认劳动力市场地区间存在分割是其成立的前提;同时,本文也发现两个悖论:一是贸易品价格的一价定律偏离与部门间相对价格效应都是通胀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二是制造业相对生产率增长更快的省份,总通胀率反而更低。本文认为这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有关,反映该特征的国内巴萨效应理论模型可以解释中国地区间通胀差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