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露 《新金融》2012,(9):31-34
在本轮金融危机演变过程中,银行拨备的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亲周期性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建立科学合理的动态拨备制度并推动其广泛应用的呼声日趋强烈,但受数据储备不足、预期损失计算尚无定论、与会计和税收部门仍存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动态拨备制度本身虽被认可但推广起来仍有难度.本文通过对比介绍动态拨备制度在西班牙和拉美四国的实践运用,分析了动态拨备制度的发展成果及主要挑战,并就其在我国的深化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健全的拨备规则可能加剧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危机后建立微观反周期机制的途径之一就是改革拨备规则.本文通过对西班牙动态拨备系统的经验分析表明,动态拨备规则虽不能消除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但其较好地解决了拨备的充足性及其"旱涝保收"问题.提高了银行系统抵御风险的缓冲能力.随着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应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业拨备制度,提高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抵御风险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对各种拨备计提从理论体系、计提方法、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客观评价,为提出适合我国的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奠定了基础;其次,创造性地从防范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角度对贷款拨备方法进行了分类,从而得出了动态拨备制度紧扣防范系统性风险这个核心问题,从而具有更强的科学性;最后,借鉴了国际上关于银行监管标准和会计准则协调的最新理念(监管收益表等),结合我国现有监管指标(拨备覆盖率)体系,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简便易行的动态拨备模型,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银行资产损失拨备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堃 《新金融》2005,(12):54-56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目前指出,建立良好的拨备制度是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本文从拨备的依据、范围、方法、原理、频率、用途等角度,分析中外拨备制度之间存在的差距,并结合国内银行实践,初步提出若干探索和改革方向,包括引入国际准则,建立拨备系统,减值贷款逐笔实时拨备,非减值贷款定期整体评估,将拨备纳入管理体系,加大拨备税前扣除比例等。  相似文献   

5.
本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顺周期性的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前瞻性拨备计提方法,并对我国银行拨备的适度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当前的拨备监管标准存在偏高的可能,而过量的贷款损失拨备会覆盖到银行的非预期损失,这就会催生银行贷款意愿降低、会计报告失真等问题,从而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陈亦武 《南方金融》2005,(12):14-16
本文首先分析了拨备对我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意义,然后对照国外商业银行的拨备制度,指出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的不足,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会计理论角度研究分析了建立风险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年报,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情况和制度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拨备体系的构想,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面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加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变迁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基础,基于已发生损失理念的减值计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周期的作用,存在较多弊端。在我国,研究建立科学的、具备逆周期特征的动态拨备制度对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我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演进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对近期监管部门提出的动态拨备监管新规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新的监管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原有的拨备体系,体现了动态拨备思想,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拨备新规在制度基础、数据基础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我国需要对商业银行拨备的计提实施差别化监管,并积极推进激励相容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9.
罗猛  罗强 《新金融》2010,(1):41-44
2007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监管当局意识到银行业拨备制度存在的顺周期性可能放大经济周期波动。为此,国际监管机构和各国监管当局在缓释拨备制度的顺周期性(动态拨备制度)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前瞻性探索。本文系统地总结了动态拨备制度探索的最新进展,并对相关方法做了简要评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动态拨备制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会计理论角度研究分析了建立风险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其次回顾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并结合国内五家上市银行2004年年报,简要分析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风险拨备管理情况和制度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构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拨备体系的构想,结合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对贷款、投资和应收款项减值准备计提相关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在实施全面风险拨备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转变观念、规范操作、加强审计和监管力度、加大配套环境和制度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引入贷款拨备比率反映出监管者对银行体系的资产分类结果持审慎和怀疑的态度.本文对上市银行贷款拨备比率的测算结果显示,拨备覆盖率较高的银行,其贷款拨备比率反而可能较低,仅考察贷款拨备指标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导性结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逆向激励效果.因此,有必要对贷款拨备比率指标进行以下改进:(1)对资产质量较好的银行提供较长的...  相似文献   

12.
信贷周期与银行风险拨备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银行信贷周期与资产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两种通行的风险拨备计提方法——现金流贴现法和压力测试方法,接着分析了银行风险拨备与信贷周期背离的原因,最后就我国银行采用现金流贴现法计提风险拨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顺应《巴塞尔协议Ⅲ》,我国监管部门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并对贷款拨备的指标即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作了具体规定。论文分析了2011年以来我国上市银行的拨备现状,重点分析了这两个监管指标对上市银行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9月的巴塞尔协议Ⅲ明确提出要建立拨备制度。我国银行业现行的贷款拨备制度存在衡量数据缺陷、缺乏动态性与前瞻性、部门间不协调性等问题。本文借鉴西班牙动态拨备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解决方法:注重前后经济周期数据的对比,融合动态性、逆周期性与前瞻性,将规则与监管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贷款损失拨备计提对防范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已有的几种典型的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即现金流折现法、动态准备金法、压力测试准备金法和基于马尔科夫链迁移矩阵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计提方法,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证,本研究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效率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引发了对反周期拨备的关注和研究兴趣.智利在危机后改进了危机前近二十年的信用风险拨备监管要求,相对于其他实行反周期拨备的国家,危机后智利的信用风险拔备监管兼有后向型和前瞻型的优点,可以有效地降低信用风险拔备的周期性.智利的经验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钟俊 《新金融》2010,(7):33-36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成为衡量财务状况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本人对拨备覆盖率指标的内涵和实际运用进行了评价和研究,认为拨备覆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其内在的局限性,可能扭曲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文章还通过对该指标的详细解析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钟俊  王飞 《金融纵横》2010,(6):24-28
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成为衡量财务状况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拨备覆盖率指标的内涵和实际运用进行了评价和研究,认为拨备覆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可能扭曲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文章还通过对该指标的详细解析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银行业改革使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而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会计上的反映就是银行业的拨备制度。银行不良资产率直接决定拨备金额,没有计提充足拨备的资本充足率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完善中国商业银行拨备制度》一文对我国银行的拨备制度演变、银行拨备实际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使读者能够对我国银行业的拨备制度及现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关于拨备覆盖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常常被作为衡最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指标.本文认为,拨备覆盖率并非越高越好,南于其内在局限性,它反映银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的准确程度受不良贷款结构和漏划不良贷款等因素的影响,并可能产牛扭曲对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评价、掩盖银行真实的财务状况、影响银行利润的合理使用以及降低银行监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等负面影响.因此,为完善拨备考核指标,本文提出应以预期损失为基础考核银行冲销不良贷款损失的实际能力,设计新的贷款减值拨备率指标;并认为在确定减值准备指标时,考虑系统性风险既无实际意义,也缺乏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