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信用债定价与成熟市场国家信用债定价存在显著差异,并未随着经济周期运行中违约风险的变化而产生明显调整。研究发现,我国市场主体普遍存在对信用债刚性兑付的预期,且倾向于采用信用债进行套利交易,这种行为导致信用债信用利差更多体现的是市场流动性溢价,而非信用风险溢价,因而反映市场流动性状况的货币市场利率水平、波动性对信用债定价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而模糊了对手方信用的中央对手方的质押回购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2.
孙道元 《银行家》2023,(2):102-104+7
<正>2022年债券市场回顾2022年债券市场总体收益表现偏弱,不及2021年,略好于2020年。除高收益品种外,各债券品种全年收益表现略好于银行3年定期存款利率(2.6%—3.25%,中值3%)(1)。对比来看,地方债>国债>综合债>国开债>3.0%>商业银行债>中票短融>高等级中票>信用债>货基可投债,即泛利率债券品种收益表现好于信用和货币市场债券品种,主要系年末债市流动性冲击造成全年债市走平(见图1)。  相似文献   

3.
在金融脱煤、利率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下,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末,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达29.94万亿元,与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比例约1:2.4。金融市场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战略性业务,其中债券投资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的信用债投资规模已远超最大分行的贷款规模,管理重要性不断凸显。当前的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信用风险事件也有所增多,进一步强化信用债基础管理、确保资产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信用评级作为债券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能向投资者传递债券发行方的公开信息,并依靠入场调研及解读监管报告等方式,向投资者提供非公开信息,进一步降低债券投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本文采用2007—2017年中国信用债市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和公司债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提炼非公开信息代理变量并探究其对债券发行利率的影响,实证检验信用评级是否能提供非公开信息问题。结果显示,信用评级在四类信用债中均能提供非公开信息,并因此降低了债券发行利率。非公开信息对小企业的作用强于大企业,且对企业债和公司债的作用效果优于短期融资券,这是小企业信息不对称水平高,短期融资市场化程度良好、不确定性风险因素更少的缘故。  相似文献   

5.
2021年资金宽松、信用快速收缩的特征较明显,市场配置力量持续下推利率,利率曲线的形态前陡后平。展望2022年,在稳增长主基调下,信用有望从收缩转变为企稳扩张;在调结构背景下,利率债市场中枢或小幅下移,整体以区间震荡为主,信用债投资要更关注行业基本面表现。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行,高评级信用利差收窄,信用债等级间利差拓宽。展望2014年,资金面仍将维持紧平衡,利率债供给压力将小幅增加,国债收益率曲线小幅陡峭化下移,下半年市场表现好于上半年;在信用债市场,随着下半年市场收益率水平下行和信用债供给的增加,高评级产品利差将会拓宽;中低评级债券受信用风险事件和交易所重启IPO影响,等级间利差也将拓宽。  相似文献   

7.
刘振斌 《河北金融》2020,(12):51-54
自"超日债"违约以来,我国信用债违约处置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但仍有一些不足,如交易环节流转不畅、投资者保护力度不足和处置机制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违约信用债无法市场化流转,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信用债违约的处置情况,剖析当前信用债违约处置的问题。在信用债违约风险的化解中,应尽快强化制度约束,推出市场化流转机制,加强风险管控,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和发行人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存款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经济仍在逐步复苏阶段,未来较长时间基准存款利率可能都将保持在相对较低水平.随着新股发行市场化的推进,一级市场申购新股的收益下降较多,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信用债是稳健投资者的较好选择,且风险也相对可控.  相似文献   

9.
依据2015-2021年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MS-VAR探究了不同违约风险环境下融资流动性与债券资产流动性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利率债还是信用债,其资产流动性与货币市场的融资流动性存在互为正反馈的流动性螺旋。此外,两类流动性间的互动特征存在非对称性和异质性,在风险时期,融资流动性与利率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而在平稳时期,融资流动性与信用债资产流动性互动特征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11超日债"违约事件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第一起实质性违约事件,动摇了投资者"刚性兑付"的信念,然而其是否系统证伪了"刚性兑付"的命题仍需检验。本文采用短时窗事件研究法,以交易所公司债为样本,检验其信用价差在事件前后的变化,对超日债事件对信用债定价机制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超日债事件引起交易所公司债信用价差显著增大,但是在经济意义上并不显著;(2)民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国营企业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3)高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大于低收益公司债信用价差增加值。研究结果说明"11超日债"事件仅形成了信用债定价在高低收益、不同发行人背景和市场间的分化,在信用债定价中"刚性兑付"信念仍广泛存在,尚未对市场形成根本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18年6月,银行间本币市场总成交量有所减少,当月交易总量为79.4万亿元,环比减少5.3%;日均成交3.97万亿元,环比增加4.2%。银行间货币市场资金面前松后紧,季末时点货币市场利率有所上行;现券市场日均交易量回升,利率债收益率整体下行,国开债下行幅度大于国债,信用债情绪整体仍然偏弱;利率互换交易规模下降,互换利率价格有所下行。  相似文献   

12.
上半年,货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拆借及回购利率窄幅波动,Shibor多数下行;债券市场走势分化,利率债及高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下行,中低等级信用债收益率上行,不同等级间利差走阔;利率互换曲线持续平坦化下移。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波幅扩大;人民币汇率指数稳定;外汇掉期价格平坦化,人民币汇率期权波动率总体稳定。本外币市场交易量稳步增长,产品及交易机制不断创新,技术、基准支持及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3.
陈文招 《证券导刊》2014,(24):20-21
在下半年里,不排除“微刺激”加码带动经济和股市有阶段性反弹的可能,但对反弹空间不宜过于乐观,因为政策大力度放松的可能性非常之低,更何况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也连续几年大幅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在新常态下,股票市场整体是平淡的,大类资产仍是配置债券的阶段,债券配置应以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为主。  相似文献   

14.
《证券导刊》2013,(9):62-62
去年以来的债券牛市行情中,信用债成为主力,近期随着可转债市场逐步走强,基金公司加速布局信用债、转债市场。华夏基金日前公告,华夏双债增强债券基金3月6日正式发行(A类代码:000047),该基金80%以上的债券类资产投资于信用债券和可转换债券誊投资者可前往中行、  相似文献   

15.
《证券导刊》2012,(42):9-9
今年以来,市场持续震荡,纯债无疑成为了“避险”产品中最抗压的种类。而在“股债双杀”的市场状况下,纯债基金通常都是笑到最后的“正能量”。然而该类品种虽然具备抗风险功能,但其收益性难以满足投资者需要,因此发行数量渐少、发展愈加缓慢。在此情形下,信用纯债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6.
2001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上,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发行了大量中长期固定利率债,票面利率呈下行趋势,二级市场的现券交易却相对清淡。但作为经营短期货币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却争相购入大量长期固定利率债券,本文分析了目前这种状况的成因及弊端。  相似文献   

17.
该文回顾了中国信用债市场的发展历程,指出经过自2005年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信用债券市场已取得了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市场基础性建设不断完善等成绩,但同时也存在机构投资者持债结构不均衡、国际化程度较低以及信用评级机制有待完善等不足。展望未来,中国信用债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发行和投资主体将更加多样化、国际化,且交易市场也将趋向统一。  相似文献   

18.
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裕,市场利率继续位于政策利率下方波动;国内经济修复预期放缓,债市整体走强,收益率持续下行,曲线小幅走陡,信用债收益率多数下行;利率互换曲线下移,日均成交量上升。7月,人民币即期汇率先贬后升,衍生品市场情绪一度大幅波动;最优报价点差回落,市场流动性持续向好;虽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冲击,外币利率市场整体依旧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行情低迷连累基金分红能力下降,能够在当前市场中给投资者持续回报的基金便彰显出较强的引力。嘉实基金2月15日公告,曾创下2011年债基分红最快纪录的嘉实信用债基金将以2月9日为分红基准日。  相似文献   

20.
在信用债绝对收益率低、风险偏好回落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可以在私募债市场上挖掘机会.相较于公募债券,私募债券因为流动性差和信用风险高,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风险溢价.通过计算主体点差对主体的私募利差进行分析发现,受债券信用评级、品种和发债主体所有制属性影响,私募利差分布呈现出正偏态和聚集性;私募利差的时间序列非连续,可能与中债估值调整有关.由于私募利差序列波动较小,投资者可以利用私募利差对私募债进行定价,作为制定私募债交易策略的基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