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提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认应与“4+2”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同时辅助以有力的宣传、监督反馈以及动态管理措施,从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低保对象的瞄准是决定低保制度反贫困效果的关键一环,而社区评议和家计调查是低保瞄准的两种主要机制。本文通过对鄂东W村的实地调研,发现社区评议机制在实践中面临着严重的瞄准困境:一是管理粗放导致分配不公,二是监督薄弱导致瞄准偏离。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引入了家计调查机制,具体做法是引入"虚拟收入"的计算方法和大数据核查,大大提升了低保瞄准的精准化程度。从社区评议向家计调查的转变反映了低保治理从低成本的模糊治理向高成本的精准治理的转型,其深层动力在于国家治理向规范化方向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在北京、河南、山西三地所做的实地调查,分析我国当前低保制度的瞄准效率、减贫效果以及影响贫困户获得低保的因素,重点考察低保附加值对减贫效果的影响。我们发现低保制度存在较大的瞄准偏差,并且保障水平没有严格按照补差标准实施,降低了低保制度的减贫效果。在考虑低保附加值后,低保制度的减贫效果略有上升,其中北京地区提高幅度最大。此外,深入访谈结果表明制约低保制度瞄准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很难核实家庭收入,特别是务农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建议推广代理家计调查的瞄准方法、提高低保标准和保障水平、完善监管机制以及加强基层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低保工作开展现状 2000年1月,我区在远郊区县率先实行了农村救助制度(后改为农村低保制度),经过两年的探索,从2002年10月1日,我区对农村低保对象开始实行了“应保尽保”。凡是有北京市怀柔区正  相似文献   

5.
《山西财税》2008,(1):20
近年来,太原市财政局以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为主线,以支持农村特困户救济、五保户供养、灾民救济、大病救助、社会捐赠为重点,临时救济为补充,全力构筑服务于特殊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实施"听证制度",推行"分类施保"针对低保工作中存在的"人情保"、"关系保"等暗箱操作的问题,2007年3月,太原市决定实行低保听证制度。低保听证是在低保评议小组的基础上,吸收社区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居民代表、楼院长等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低  相似文献   

6.
如何恰当选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受助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恰当选择农村低保的受助对象是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前提与基础。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很难准确、清楚地核算出来。故此,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农村低保对象的选择可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运用调查摸底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合理确定低保对象,并革除低保对象认定过程中一些歧视性的规定和做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和贫困的影响,并运用1990~200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协整分析农村低保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和减贫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低保制度会减少劳动供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迁移式扶贫政策和农民市民化政策的引导下,农村低保制度会促进劳动供给;农村低保支出对农村的减贫效果较差,产生"负向激励效应",虽然能够缩小农村贫困者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此外,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农村低保制度并不是减贫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才是减贫的主要动因。农村低保制度要充分发挥收入再分配功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农村低保制度的减贫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的城镇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减贫效果及低保对家庭消费支出和福祉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保的瞄准效果在农村不如城市,中部地区不如东部和西部;低保对缩小贫困差距、减轻贫困程度的影响大于对降低贫困发生率的影响,低保的减贫作用受到政策瞄准误差和保障水平的约束;整体上低保家庭并没有将收入优先用于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而是用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相比非低保家庭,东部和中部的城市低保家庭倾向于将收入用于教育的投资,农村低保和中西部城市低保家庭的医疗保健支出费用更高。因此,应提高低保政策的瞄准有效性和保障水平,加强低保政策与医疗、教育等专项救助政策的衔接,逐步实现城乡统筹,确保社会救助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充分发挥低保政策的兜底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阶段,如何准确把握扶贫力度来开展政策引导至关重要。本文引用契合度概念,从一致性和互补性两个维度论述农村低保政策与贫困对象需求之间的契合关系,通过建立数理模型,计算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并以江西省为例,分析现行农村低保标准与贫困对象需求的契合程度,结果显示:农村低保政策基本满足了贫困对象的最低生活需求,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且其内在效应发挥不明显。对此,应努力提高低保政策的精准性和保障的针对性,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加强贫困对象的自我救助与诚信低保意识,发展农村贫困对象综合性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0.
警示台     
严惩低保“乱象” “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各色人等显神通,农村低保金成了“唐僧肉”,而真正需要救助的弱势群体却领不到低保金。湖南耒阳一村支书为本村12人违规办理低保,其中8个是其亲属,还包括已经去世的父亲,而村里要养活智障儿子的贫困老人却常年无法得到低保救助。最近,湖南省耒阳市发现并清退了402名不符合政策的低保对象,部分涉事官员受到纪律处分。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是典型的西北欠发达省份,基于ELES模型,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出发,采用2010-2014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截面数据,测算甘肃省农村低保标准,并引入恩格尔系数算法检验测算结果;发现甘肃省农村低保实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仅能满足食品需求的现行农村低保标准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存在范围广、水平低的不合理现象,现行单一的农村低保标准无法满足需要的异质性等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创新方式、走积极的低保道路,建立低保标准与保障水平间的平衡关系,构建多层次低保标准体系,强化农村低保基层工作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摘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国的社会保障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湖北省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继续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做好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的“调待”工作;打破养老金双轨制,整合现有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办法;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尽快出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水利工程移民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存在误区和实施困境,正确、合理解决水利工程移民社会保障问题,是建立水利工程移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和社会保障基本理论,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水利工程为例,结合现行水利工程移民安置政策要求,通过分析土地对移民失地前的保障作用,发现现行"社会保障安置方式"存在误区;社会保障是移民多元保障机制的基础;移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应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构建移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计算方法,以里下河洼地治理工程为例,运行定量方法,测算了移民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分析了征地补偿资金和社保资金平衡问题,提出资金缺口的筹措方案。  相似文献   

14.
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状差异为着眼点,从政策制度、实施强度、效果评价等三个层次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体化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该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对2007-2011年全国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进程进行测度,认为农村低保相对水平优于城市,而绝对水平低于城市。最后,提出促进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低保制度是维护社会底线公平、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国家治理机制。在低保制度变迁的历史中,低保最开始是作为国企改革的配套和利益受损群体的补偿,之后在政策实践中出现了制度异化和功能错位,甚至相互攀比。新常态下,低保制度也应当不忘初衷,托住底线,继续前行。建议如下:第一,坚持低标准,使低保制度回归本位;第二,警惕民粹主义,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使民众福利预期回归理性;第三,多中心协同治理,多方主体合理归位。  相似文献   

16.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党和国家民生工程的重点。本文以农村实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农村居民“民生指数”指标体系及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对改善民生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社会保障对改善民生具有积极作用,对民生指数贡献为53.84%。其中医疗保障对民生指数贡献为30.08%,养老保障对民生指数贡献为23.76%。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出以保障基本生存为重点,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和农村低保、新农保、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逆选择困扰了我国城乡居民医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原有的大病和重病保障之外,基于不同人口年龄需求设计一个有条件、有限度和有年龄差别的特殊医保待遇方案,让参保者在没有享受到大病重病医保待遇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一些与年龄相称的医保待遇.这一设计除了能增加参保的弹性,让各年龄群体都自愿积极参保,还可增强居民的健康意识,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居民和医保的医药开支.此外,它还能促进基层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是介绍了南通市南通市区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南通市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制度并轨的可行性和一些做法,指出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是未来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发展所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加快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新农合制度在不同贫困标准下都能有效缓解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发生灾难性医疗支出时,该缓解作用随着贫困标准的提高而增强.新农合对不同收入居民的影响都很显著,灾难性医疗支出冲击下新农合对较高收入居民的影响系数大于低收入居民,存在逆向再分配.因此,我国应继续拓展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的可及性,减轻农村居民贫困脆弱性;加强医保对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