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加拿大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欧洲央行及瑞士央行宣布将现有的双边临时流动性互换协议转换为长期互换协议,将该六国央行彼此之间的双边互换协议构建成一个货币互换网络,并允许在彼此签署特定双边互换协议所规定的必要市场条件下,网络中的任何一国央行可在其管辖权范围内向其他五国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如果说此前的临时互换协议有助于减缓金融市场流动性压力,减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长期互换安排则将作为一个审慎的流动性支持手段,继续行使稳定金融市场的职能。为均衡全球经济发展,切实便利双边贸易与投资,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经济体央行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安排。本文分析了发达经济体央行建立货币互换网络对全球以及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9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升级,国际贸易、制造业生产、消费投资信心等降至近年来低点。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主要经济体央行纷纷降息,全球货币宽松再度来袭,金融市场高流动性和高泡沫并存,全球经济日益呈现出高度金融化的特征。如何破解实体经济增长困局,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从无锚定私人数字货币到数字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数字货币的货币职能逐渐完善,而天秤币从重视"币"到重视"网"的发展更令人意识到分布式支付网络可能在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数字货币为载体的分布式支付网络具有重塑全球跨境支付体系的潜力,在经济效率和市场结构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分布式跨境支付网络的出现还为打破个别国家对全球核心金融基础设施的控制带来契机,从而有可能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变革。因此,中国未来应积极推动基于央行数字货币和数字稳定币共同构建跨境支付网络。  相似文献   

4.
徐忠 《金融研究》2018,454(4):1-19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应该从以货币数量调控为主转向货币价格调控为主。对货币调控方式理论、国际经验和中国间接货币调控转型的全面梳理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和基本完成,由于金融创新和脱媒迅猛发展,我国传统数量为主货币调控有效性日益下降,亟须转向价格型调控方式。西方国家和西方经济学有关货币数量与货币价格调控方式的争论,都是针对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经济体系而言的,而我国仍属于转型过程中的不发达经济体,经济结构也不稳定,货币调控方式选择和转型须服从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转变,属于全新实践而且更为复杂。中国二十多年间接货币政策实践始终面临着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和预算软约束部门、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深度不够等因素制约,仍需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微观基础、制度保障和产品功能等金融市场体系。为及时有效应对流动性冲击和利率扰动,货币价格调控下中央银行的利率决策空间和政策操作自主性也亟待提高,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今后应在协调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基础上,加快各项深化改革措施,有效缓解各项约束条件,大力培育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推进货币价格调控方式转型,更好地促进新常态下经济金融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啸裹挟全球:世界经济遭受重创,全球金融市场几近崩溃。国际货币体系面临挑战…… 受危机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60年来首次同步陷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经济严重放缓。2009年,主要发达经济体能否走出衰退?发展中经济体整体上能否抵御危机的冲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奥巴马的新政能否救赎困境中的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6.
<正>2022年,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通胀高企、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收紧等因素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受美联储快速加息、全球贸易回落、避险情绪升温等因素影响,离岸美元流动性趋紧,带动美元走强和国际市场融资成本快速上升。同时,国内经济也面临疫情持续反复、消费和有效投资不足、就业压力增加等多重困难,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投融资需求疲软。在此背景下,中资跨境投融资市场整体交易规模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7.
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强劲反弹。在大规模财政刺激和货币宽松的呵护下,发达经济体消费者价格将呈现温和通胀,工业品价格通缩有望得到改善,全球公共债务规模扩大,金融脆弱性上升。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主要面临疫情控制和疫苗普及低于预期、新兴经济体债务风险上升、财政赤字货币化、宏观政策失效等方面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为经济恢复营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受信贷规模不断增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内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大宗商品价格接连上涨,通货膨胀预期逐步加强。央行接连运用各种工具收紧流动性,并综合发行央行票据、正回购等多种方式回笼货币,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上升历史最高水平。本文在对我国通胀预期不断增强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2019年,国际金融市场脱离低迷的实体经济基础,股市、债市均有良好表现。展望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取向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将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加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宽松货币将继续追逐优质金融资产,推动国际金融市场逆经济减速之风,呈流动性之水驱动的再度飞扬之势。  相似文献   

10.
钟红  于梦扬 《新金融》2023,(10):44-50
数字经济时代下,跨境需求场景日趋丰富,这对跨境支付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各国探索央行数字货币(CBDC)跨境支付体系建设。CBDC跨境支付克服了传统代理银行支付模式下的低效、不透明等缺点,使得支付系统更切合多元支付需求。在全球支付体系中,CBDC跨境支付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支付系统“去中心化”,从而规避发达国家的长臂管辖。此外,CBDC跨境支付改变国际货币竞争格局,让新兴经济体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全球金融秩序建设中。当前,诸多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着力研发跨境CBDC支付体系,以谋求数字经济时代下国际贸易的主动权;中国掌握着先发优势,应当在保持技术独立的前提下,加强国际合作,推动CBDC跨境支付体系建设,让更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受益。  相似文献   

11.
流动性过剩国际传导机制的截面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流动性过剩已成为经济学热点话题但缺乏学术性的实证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流动性过剩国际传导机制更是少有涉及。本文选取全球6大经济体的经济变量实际产出、价格、名义利率、实际汇率、外汇储备,以及全球流动性,采用截面模型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国际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不同经济体的广义货币供应在流动性过剩国际传导过程中存在着个体特征和时期特征,货币因素仍然是流动性过剩国际传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受世界经济复苏向好的影响,2010年第一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呈现高位震荡走高特点。其中,工业品价格上涨较快,金属、能源、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农产品价格波动相对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包括: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强势复苏,全球美元流动性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美元近期走出疲软以及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不仅加大了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和经济运行的风险,而且也迫使中国必须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第二季度,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希腊风雨飘摇,西班牙银行业陷入危机,多国主权评级被下调,欧债危机再趋恶化,投资者避险情绪增加;美国等主要经济体依然疲软,各国政策趋于宽松。展望第三季度,各国政府与央行或将继续推进财政、货币刺激政策,严防欧元崩溃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重大风险。全球经济金融面临着公共部门再杠杆化与私人部门去杠杆化之间博弈的两难:希腊危局及欧洲银行业能否安然渡过难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再杠杆化的力度;而美国房地产市场复苏的积极信号,则有赖于私人部门去杠杆化的进展。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增长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曲彬 《河北金融》2014,(2):22-25,28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连续实施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通过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降低资金价格的方式,以稳定金融市场,推动经济复苏.但大规模美元基础货币的投放实质上造成了美元的贬值.作为一种世界性货币,大量的美元流动性不仅对美国的经济、金融产生影响,同时通过多种传导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溢出效应.特别是作为最主要新兴经济体之一的我国,在通货膨胀、出口等多方面都受到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雳 《金融博览》2021,(24):18-19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刺激政策生效和供应链修复缓慢,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迅速升温并屡超预期.美欧主要央行行长们几乎一有机会就会提示,通胀是"暂时性"的.但在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的作用下,通胀压力变得更加难以判断. 全球通胀的原因及特点 首先,本轮全球通胀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能源. 伴随新冠肺炎疫苗接种的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有所缓解,全球经济生产处于复苏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央行长期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有力助推了实体经济的复苏.然而在流动性异常宽松的环境下,需求推动的大宗商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供给短缺推动的能源价格飙升,主要经济体CPI出现趋势性回升.全球主要国家的新能源政策打击了传统能源供给,极端天气给能源的供需两端带来冲击,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又人为扩张了能源需求,由此引发全球能源供需失衡.这种失衡扭曲了能源市场价格,推高了原材料、制造、运输成本,并将价格最终传递到消费端,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6.
2017年以来,决定全球货币政策走向的经济基本面与金融稳定因素发生趋势性、转折性变化,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等在内的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均存在转向举动和预期。经济复苏力度不同决定各国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存在差异,但整体将继续趋于收紧,政策转向对发达经济体自身和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将带来外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财经视点     
国际财经各国央行协同加息预防通胀减少资本市场流动性近几个月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机构不断传出加息消息。2月21日,日本央行将基本利率从  相似文献   

18.
《甘肃金融》2014,(2):5-5
近日来,阿根廷、印度、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资产遭到大规模抛售,货币汇率持续下跌,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为应对这场来势汹汹的“货币风暴”,多个新兴国家央行纷纷采取行动出手干预汇市,打响了新一轮“货币保卫战”。  相似文献   

19.
龙年A股猜想     
吴晓达 《理财》2012,(1):41-42
2011年,对于全球股市特别是中国股市而言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刚刚散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再次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枚定时炸弹。2011年给参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们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回忆.为刺激经济复苏全球各国经济体实施货币宽松政策的“后遗症”开始发酵,流动性的过分泛滥导致全球性的通胀压力增加,特别是中国的输入型通胀问题更加严重。为了有效地缓解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复苏出现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仍将延续,这将对主要货币的汇率、国际资本流动和大宗商品价格产生显著的影响。受外部流动性充裕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