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债权融资市场偏好绩优大型企业和政府担保的融资平台,发债主体的评级重心偏高,债券的信用利差偏小。发展高收益债券有利于缓解潜在高增长企业的融资需求,扩大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为投资者提供高风险、高收益的债券品种。目前高收益债券市场可以谨慎推出,但仍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需要从政策层面加以调整,同时应完善高收益债券市场的风险控制制度及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欧洲高收益债券市场违约风险监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以来,欧洲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收益债券市场。除了债券自身信用评级水平之外,欧洲高收益债券违约率的高低与市场监管力度以及宏观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密切相关。欧洲监管当局把对高收益债券市场的监管重点放在:规范市场信息披露及信用评级标准和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保持交易行为的规范性和跨国界市场交易衔接处理等方面,这些监管策略的实施对控制市场违约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欧洲的监管经验对于今后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尝试性推出也极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韬 《国际金融》2013,(11):50-55
高收益债券在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一类重要的融资工具。随着近年来国内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高收益债券受到我国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关于高收益债券的发展和运行机制以及风险控制,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国内外已经有学者展开探讨,相关研究文献不断涌现,涉及高收益债券概念、境外高收益债券发展、高收益债券的风险收益特征、我国高收益债券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构建我国统一互联债券市场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由相互分割的交易所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债券交易柜台三个市场构成。整个市场在交易主体、托管体系和监管主体方面存在割裂现象,阻碍了我国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有机整体的形成和发展。商业银行重返交易所债券市场、构建统一的债券托管体系、理顺债券市场监管体系三者有机结合,是构建我国统一互联的债券市场的重要路径。其中,主体联通是基础,托管联通是平台,监管联通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高收益债券是信用等级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相比于投资级别债券,具有更大的信用风险,但相对应地也具有更高的收益。美国是高收益债券的起源地,并且也成为高收益债券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近些年来,欧洲、亚洲等地区的高收益债券市场也开始起步并发展起来。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高收益债券市场应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在场外市场发行和交易,其发展一方面有赖于市场的活跃创新和深厚的投资者基础,另一方面也需要有效监  相似文献   

6.
高收益债券是指信用评级低于投资级的债券,在欧美发达国家发展迅猛。2012年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启动发行,是我国发展高收益类债券产品的有益探索。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高收益债券实践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的积极意义以及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管理、发挥信用衍生产品功能等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债券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技术创新融资困境、深化金融改革、丰富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内涵。目前我国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高收益债券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建议适时推出。与此同时,我国还需要在发行和交易规则、配套制度建设以及推动形成规范统一的债券市场等方面给予前瞻性关注。  相似文献   

8.
《新疆金融》2013,(5):105-107
<正>高收益债券又称垃圾债券,是指资信级别低于投资级别的债券。它是债券市场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主要用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信用风险较高、收益率较高、债券流动性较低三个显著特点。目前,我国的高收益债券发展刚刚起步,管理及相关配套制度尚未完善,远远  相似文献   

9.
高收益债券(High-yield Bond)也称垃圾债券(Junk Bond),也就是信用等级低,信用风险大,但是相对的收益较高的一种债券.高收益债券起源于美国,2012年5月,我国中小企业私募债业务试点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开始发展高收益债券业务,其中势必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法律法规的健全、高风险偏好型投资机构的缺乏、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本文分析了国际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发展高收益债券的现实意义,并结合国际发展经验,根据我国实际,为我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发展信用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主要受到行政控制、信用基础等制度性因素的制约,未来信用债券融资的发展是优化直接融资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切入点,而发展信用债券市场的路径和对策在于减少行政控制,回归市场主权;建立和完善信用债券的外部监管体制以及培育具有独立性和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的就业均衡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对其做出调节。  相似文献   

12.
股票市场和银行间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中两个主要的子市场,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创新步伐加快,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在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股票市场发展对银行间市场的影响,有助于理顺和改进我国股票市场与银行间市场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两个市场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信用评级市场结构与金融市场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与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密切关联,且具有路径依赖和规模效应。当前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导致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过大,降低了它们进行信息披露和模型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与被评级方之间的利益关联也增加了它们评级失准的可能。针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应着眼于专业化水平高、规模较大的信用评级机构,借此提高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话语权;同时,监管机构应严格控制信用评级机构介入金融创新业务,降低其与被评级机构之间的利益关联,并要求它们向监管当局提供评级过程中必要的数据和所使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The Effect of Futures Market Volume on Spot Market Volatil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interest, both academic and regulatory, in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higher is the volume in the futures market, the greater is the destabilizing effect on the stock market. We show that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such as adding exogenous variables to GARCH models, may lead to false inferences in tests of this question. Using a stochastic volatility model, we show that, contrary to regulatory concern and the results of other papers, contemporaneous informationless futures market trading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pot market volatility.  相似文献   

15.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经历了改革洗礼的中国资本市场正迎来一个新春。 刚刚过去的2006年,波澜壮阔的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超级大盘蓝筹公司成功登陆A股市场,中小企业板、代办报价转让系统等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迅猛壮大,“解保清欠”、整体上市等一系列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与强化公司治理措施成效卓,等等。所有这些,使中国资本市场处于腾飞的新起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7.
英国《外汇周刊》中长期预测 未来趋势:未来3至12个月,欧元可能冲高见顶,随后震荡下跌。 避险建议: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可能波及全球,因此欧元区也将遭遇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促使欧元转而承压。同上期建议一样,持有欧元资产的企业,从第三季度开始应调低其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19.
We explore the market response to announcements of first-time going-concern (GC) audit opinions and, for a subset of these cases, their subsequent withdrawal, from 1993 to 2005. We find that the market fully responds to GC withdrawal announcements but underreacts to the GC announcements themselves, resulting in a downward drift of −14% over the one-year period subsequent to the GC opinion.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documented in prior literature. However, after adjusting for transactions costs, the opportunity to earn profits by trading on this market anomaly is limited. We demonstrate that despite such clear adverse signals about the firm's continuing financial viability, this information is not being fully impounded by the market on a timely basis. Our findings differ from those of others who suggest that there is no pricing anomaly associated with GC opin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show that this is likely due to important issues with their research method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