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发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我国地方政府独立发债可能引发的问题(一)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转嫁债务的风险。地方政府独立举债将加大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转嫁债务风险的可能性。从国际经验看,地方政府,特别是大的省、市债务违约风险往往会演化为区域性、甚至是全国性金融恐慌,为防止事态恶化,损害国家  相似文献   

2.
发展中国家地方债务市场监管经验借鉴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十多年来,由于国际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一些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如巴西、中国、印度、匈牙利、墨西哥、波兰、罗马尼亚和俄罗斯等国)的地方债务市场迅速发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债务市场  相似文献   

3.
"四万亿时代"过后,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穆迪先后下调中国政府债券的评级,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强化了中国地方债务风险扩大及失控的忧虑。尽管上述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需要从发展和稳定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债务机制是财政体制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地方债务机制打破以往多年的禁锢,不断试行政策探索,这是财政体制和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4.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审计署三次摸底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各方关注,由于数据的缺失和信息的不对称,债务规模引起各方的猜测。本文认为,总量和规模只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一个方面,为能够全面深入分析债务问题,本文以审计署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为分析基础,从宏观经济基本面、金融系统以及政府部门三个层面分析风险的产生、可能的风险积聚,以及通过融资平台枢纽风险的金融、投资及政府三个传导路径,显然,防止局部风险的集聚、扩散以及切断传导途径是控制和化解债务风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对于风险状况的评估之前大多观点认为在可控范围内。但是最近的研究数据已经显示中国政府债务规模相关指标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其中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相对较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按照3种不同口径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了测算,其中以最大口径计算的结果是,2010年政府负债总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工作变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作用,包括预防债务风险、有助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确保债务资金使用效率等。同时从审计的重点、方法和成果利用三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重要风险隐患之一,而房地产市场繁荣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增收的重要保障。研究采用2010-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表明:房价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从国际案例中美国、新西兰的经验来看:美国将房产税作为偿还市政债券资金来源,在房价上涨情况下,其增发债务的可能性更大;新西兰政府不对债务实施规模控制,房产税收入是影响其借债水平的最主要因素,这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和借债能力。据此,建议参考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发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债务权责划分是一国分级财政体制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已经成为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前提条件。地方政府债务的合法化不仅是债务融资权的界定问题,更是管理责任的归属问题。近年来中国某些地方已经开始自发地探索地方层面上的政府债务权责划分的方法。国家应尽快制定统一的法规,赋予地方政府合法举债权,但应严格控制债务规模、界定使用范围。应在财政部和省市县财政部门设立债务管理机构,明确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及风险管理责任,加大债务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10.
段晓凯 《中国外资》2014,(2):241-243
我国自1994年推行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逐年扩大,其风险已经凸显出来。本文在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和风险。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措施在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债务管理体系、政绩考核与激励机制,加强法律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