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 ,必将带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粮食购销贷款业务进一步萎缩 ,使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现有职能与服务“三农”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为了研究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的调整完善 ,本文结合湖北省黄石市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 ,论述了解决“三农”发展问题离不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和现阶段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调整完善具有必然性的观点 ,提出了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完善的构想。目的是通过探讨在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下 ,围绕服务“三农”调整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 ,使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特有功能和作用 ,以推动农村经济和农业政策性金融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军  赵晓强 《金融纵横》2005,(11):47-48
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后。农业政策性贷款风险日趋加大。作为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增强发展后劲,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有效防范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3.
尤明 《中国金融》1999,(11):44-44,46
在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并构建新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既能促进粮棉购销企业深化改革,改善经营管理,又能做到防范政策性金融风险,实现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一、农发行与粮棉购销企业关系的特征  农发行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国有粮棉购销企业作为以粮棉油购、销、调、存业务为经营内容的市场主体,二者关系的突出特征有:(一)以资金借贷相互约束。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经营的商品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性商品,资金的需求量大,政策性强,季节性明显,风险系数高,难以通过资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进程加快,粮棉购销市场放开,对收购资金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商业化原则进行管理,政策性资金将逐步退出商品粮棉经营.粮棉收购贷款管理政策和经营环境的变化,使政策性收购形成的贷款风险凸现.为此,结合江西新建县粮棉流通改革及信贷风险现状,就防范信贷资金风险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和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用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可概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农业综合开发与粮棉油购销信贷业务共同发展阶段;二是将农业综合开发和粮棉企业附营业务划转商业银行,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阶段;三是进入粮棉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实行“以销定贷、以效定贷”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信贷政策阶段。在前两个阶段,农业发展银行针对不同时期的任务,充分发挥了农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粮棉购销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农业政策性信贷管理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矛盾,农业政策信贷资金风险进一步加大.文章对当前政策性银企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化解措施和建议,希据此促进企业改善经营,银行提高对政策性信贷风险的规避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12年来,在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一些经营管理机制出现了不适应问题。为了促进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对新时期农业政策性银行如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促进“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完善“资金融入、资金经营、信贷准入、风险防控、经营考评”机制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粮棉购销政策的调整,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发放面临的风险更为复杂.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开放的市场,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强大国际竞争,要提高农业生产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力度.为尽快实现粮棉等主要农产品的购销政策衔接,农业发展银行从改善管理手段出发,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国家政策信息及国内外市场交易信息,为粮棉购销企业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市场供求信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粮棉购销的逐步市场化,农发行的经营管理也随之发生转变。在新的形势下,要转变观念,完善措施,把封闭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尽快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前提,封闭管理为手段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面对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完善和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功能,明确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和业务发展方向,并进一步完善内外部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发生了五大变化,造成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变化的有三个主要因素,需要从转变经营理念、信贷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刚性约束机制入手,寻求降低农业政策性信贷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调节因素不断增强,政策性收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农发行需不断完善政策性职能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后认为,进一步完善农发行政策性职能,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也是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农发行现有职能,提出了对贷款主体和业务范围适当延伸的建议:一是拓展与“三农”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些农业项目贷款业务,二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使国家政策性银行的宏观调控职能和支农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在支持国家重点建设、促进机电产品山口、保护和稳定粮棉市场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国有银行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三家政策性银行在发展中也面临很多问题,如定位不清,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金短缺,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控机制不健全等。党中央、国务院对政策性银行的改革高度莺视,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合理确定政策性银行职能定位,健全自我约束机制、风险调控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政策性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是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设立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长期以来,以信贷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为其主要业务。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全面市场化,国家指令性业务规模缩小,农发行的职能定位也在发生着转变。农发行自从获批开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商业性业务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经营农业政策贷款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业务规模、经营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仍与我国农业发展不相适应,需要作出科学的调整.新形势下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须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构建多家金融机构参与、经营、承办、投资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格局;二是建立完善以防范风险和提高使用效益为核心的可供选择的多种类贷款方式;三是选好对象,突出重点,扩张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规模及范围;四是结合实际,适应需求,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和期限政策;五是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筹融资运行机制;六是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的进退出机制;七是建立完善农业政策性贷款法律条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现阶段承担的政策性业务职能和商业性业务职能并存的局面,提出了农业发展银行存在的二元性业务职能概念,指出二元性业务职能的主要生成原因,是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和粮棉购销市场化的进程所致,并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承担经营二元性业务的利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1.政策性金融裹足于“粮改”,其职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额度大幅下降,农发行的业务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严重束缚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政策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条件下,面临着粮棉经营主体多元化、农业结构调整后农产品多样性、粮棉产业化经营多层次的新情况,作为惟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业发展银行,如何在履行好现有职能的同时,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和建立现代银行的宏观要求,抓住机遇,实施农业政策性业务的战略调整,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信贷支农范围,着力构建市场化条件下农发行业务经营管理机制,是急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金融服务后继乏力的原因 1.政策性金融裹足于"粮改",其职能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当前,随着粮棉购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粮棉流通领域政策性经营空间缩小,农发行粮棉收购贷款额度大幅下降,农发行的业务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严重束缚了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政策金融的支持.  相似文献   

20.
南通东濒黄海,南倚长江,地处江海交汇处,是江苏省东南部的农业大市。近几年来,农发行南通市分行有效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支农职能,以支持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强化信贷投入,优化金融服务,五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11亿元,通过信贷资金的有效联结,打造了粮棉购销储备——加工转化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