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俞建麟 《金融研究》1985,(10):62-64
货币供给理论是研究货币供给量由哪些因素所决定以及如何决定的理论。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西方货币学者重视货币需求理论,轻视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量这项重要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指标,也被视为可由金融当局绝对加以控制的外生变量。六十年代以后,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和货币政策日益为人们所重视,西方货币学者普遍注重货币供给问题的研究,因而,货币供给理论有了迅速地发展。一。  相似文献   

2.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商主义者和古典经济学家对国际收支问题的早期研究。虽未能形成系统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但为其后对国际收支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是西方国际金融研究向现代国际金融研究的过渡时期,经济学家们尽管对国际收支调节的某些方面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但他们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依然是不系统、不完整的。现代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主要包括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理论、吸收理论和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3.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荆仰峰货币理论是研究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作用机制的理论。货币理论包括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及相应的货币政策。西方货币需求理论包括古典货币需求理论、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和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本...  相似文献   

4.
货币理论是货币政策的依据,为探讨当今中国的金融问题,深入研究西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我国的货币理论还仅仅停留于规范分析上,缺少实证分析,这种理论必然与实践脱节,难以成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此情况下,应系统分析中西方货币理论和政策的差异,寻找可资借鉴之处,逐步完善我国的货币理论。  相似文献   

5.
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金融产品货币化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产品和传统货币资产特征的差异,以及新货币经济学货币职能分离的观点和局限性,进一步研究了货币市场理论对金融产品货币化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统一的互联网市场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产品货币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货币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对互联网条件下货币发展和制度创新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中国外资》2010,(22):17-22
新奥地利学派的奠基者哈耶克的一些思想对今天西方经济思想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主张的变化都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在哈耶克思想早期,其在货币和经济周期理论方面有着杰出的思想贡献,虽然当时在与凯恩斯关于货币的论战中处于下风,但是如今看来,哈耶克关于货币和经济周期的思想意义重大,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分析和总结了哈耶克在货币理论和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并尝试与作为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马克思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和作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奠基者弗里德曼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一些对比分析,希望可以从这三位经济学家的思想中寻找对货币和经济周期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最后结合哈耶克等的观点对当下全球金融危机和一些经济现象做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理论是特定历史环境和相关条件的产物,同时理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策制定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金融理论研究中,货币性质的研究是金融理论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图梳理货币的非均衡性质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引出金融研究与货币性质的相互关系,并从货币性质过渡到金融发展理论,以延伸到金融发展理论产生的农村金融理论。最后,结合相关理论阐述农村金融理论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兰 《福建金融》2023,(10):16-22
现代货币理论强调主权货币和功能财政相结合,一方面,其因在新冠疫情下为诸多国家提供了政策“处方”而备受追捧;另一方面,其因理论逻辑难以自洽而受到抨击。文章梳理现代货币理论的争议并进行评述。首先,现代货币是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现代货币制度如同现代财政制度一样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朝着服务经济社会的方向发展。其次,我们应该结合本国的国情,不宜盲目跟风推崇尚未成熟的现代货币理论,摒弃“财政主导金融”思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货币金融思想和理论体系。最后,我们可以借鉴现代货币理论的“最后雇主”建议,尝试解决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的频繁爆发,学界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货币危机理论也日趋系统与成熟,形成了解释货币危机成因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和亚洲危机后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相似文献   

10.
浅论网络货币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一种新的基于网络的支付结算工具——网络货币应运而生,它是继中世纪法币取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革。网络货币从不同层面上影响到现有金融理论体系。本文从阐述网络货币的特点、职能出发,分析网络货币对货币需求、货币政策以及货币计量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重冲击,为了有效缓解负面冲击,各国央行纷纷推出各种宽松性货币政策,但在实际应用中,传统货币政策不能有效克制危机,美联储等央行纷纷求助于量化宽松等新型非常规货币政策。目前来看,非常规货币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美国等经济体实现了就业的改善、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复苏。为全面了解货币政策,本文系统归纳了美联储等央行采取的各类非常规货币政策,探讨了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途径及效能得失,并总结了美联储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western nations established a new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rchitecture that relied upon enhanced financial transparency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ndards,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ing standards, to govern an expanding and crisis-pron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West’s response to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late 1990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rise and diffusion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that blends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political economy.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 history of accounting has both shaped and been shaped by transformation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where financial capital and the power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play an increasingly central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13.
张礼卿  钟茜 《金融研究》2020,476(2):15-33
全球金融周期存在的背景下“三元悖论”是否依然成立充满争议。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银行与金融摩擦的两国DSGE模型,为考察全球金融周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货币政策通过资本流动传导到外围国金融市场,使外围国信贷利率、银行风险承担以及杠杆率与美国银行趋同,形成全球金融周期。金融渠道的传导速度快于实体经济渠道导致外围国国内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相背离,外围国想要稳定经济就不得不与美国保持同向的政策利率变化,货币政策独立性将不再存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估值效应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浮动汇率制度并不能隔离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也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下,外围国金融市场越不发达,受全球金融周期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越不独立。  相似文献   

14.
陈雨露 《金融研究》2019,464(2):1-19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金融体系从无到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具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体系。这四十年,现代货币经济学和全球中央银行政策实践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发展加转轨经济体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的现实约束条件更加复杂,央行的研究为推动中国金融体系发展和央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既与世界同步,也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本文以世界经济十年左右的周期波动及与之相伴随的货币经济学理论进展和中央银行政策变迁为主线,总结了四十年来中央银行的研究进展和中国经验,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央银行的理论研究,更好地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今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与世界货币体系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不仅由于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及政策失误,还在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特殊地位。自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许多西方国家借助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管理,得以在数十年间避免了30年代大危机再度袭击。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仅靠自身的宏观经济管理也难以自保,只能靠区域性或全球化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到今年4月的G20集团的伦敦会议,都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合作。但这些都在联合国框架之外进行。如果说广场协议意味着对国际金融旧秩序的突破,那么,G20集团伦敦会议则意味着一个新秩序的孕育。  相似文献   

17.
方洁 《济南金融》2009,(6):79-81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单极、美国金融监管的真空和经济发展的不协调而导致的金融危机正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金融体系乃至政治格局。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作为经济的"保驾护航"者,也面临着多方位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只有通过调整结构、加强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坚持投资多元化等途径,才能在确保行业自身安全的同时,为我国经济、金融和社会的安全及稳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婧 《海南金融》2008,(2):25-28
19世纪末,随着西方金融理论的传播、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现代银行,创建了以股份公司制为框架的银行组织制度。因受国情的影响,中国银行的组织制度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具有独特的内容与特征。这种组织制度,对新中国银行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我国现今银行体制改革,尤其是完善股份制资本组织形式,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及优化分支行模式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目标制逐渐成为全球主流的货币政策框架选择。但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通胀目标制提出挑战,通胀目标制是否已经过时成为了当前全球货币政策框架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文章以英国为例,揭示了危机以来通胀目标制实践所遇到的制约,阐述了对通胀目标制进行完善而不是放弃的理由,探讨了未来通胀目标制的调整方向以及中央银行会面临的相关挑战。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剖析“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原因入手,提出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解决“特里芬难题”,更是应对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仍的根本途径。SDR作为一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框架下由成员国集体创设的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未来可以考虑围绕其基本的货币要素分步开展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的加快,人民币应当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