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  孟祥众 《金融论坛》2023,(7):58-69+80
本文基于银行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信贷存量沉淀与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盘活存量的现实需求,信贷存量沉淀显著促进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该促进作用在非上市银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区域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而且资产流动性结构恶化与风险承担上升等不利变化是信贷存量沉淀促进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机制,进一步分析也表明信贷存量沉淀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显著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2.
王晓  李佳 《金融论坛》2021,26(3):48-59
本文以中国银行业为研究样本,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促进银行盈利增长,并且该效应对于非上市银行与规模较小银行更为显著;对于资产流动性结构更为合理、风险承担水平更低、资本充足状况及经营绩效更好的中小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对盈利能力的正向效应更强;同时基于时间变化趋势的检验显示,在发行首笔资产支持证券之后,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盈利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3.
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1~2018年我国172家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显著提升银行整体流动性创造水平;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存款竞争路径影响了银行流动性创造水平。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将隐性担保显性化,对原有无担保或弱担保的中小银行作用更为显著,通过改善我国中小银行的存款竞争能力,提升了其流动性创造水平。本文研究在理论意义上对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经济后果作出补充,在现实意义上验证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并对如何引导银行开展良性竞争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4.
谢太峰  韩月彤  李雪瑜 《征信》2021,39(1):82-88
基于2008—2019年我国30家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对选取的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变量均为平稳变量。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增加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在将银行进行分类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影响不大,但显著提升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在银行个体异质性方面,存贷比和净资产收益率越高的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对其风险承担行为的促进作用越强,资本充足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我国48家银行机构2013-2021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存款保险费率机制转变对商业银行及政策性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类型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第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降低了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抑制效果依次增强;第二,存款保险单一费率机制调整为风险差别费率机制进一步降低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这种影响也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政策性银行的影响仍不显著,但对其他四类银行的风险承担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上述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现了降低银行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预期目标。下一步,应当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费率核定制度,探索建立跨周期和逆周期的差别费率制度,提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2-2019年间我国30家上市银行的季度数据,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个体风险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降低了银行稳定性,增加了银行个体风险;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道德风险与银行间产品互持的联合效应将由“系统性风险联动机制”间接影响到个体银行;但杠杆率提升与银行间负债关系对银行风险的联合负面效应却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传导机制,在不同银行主体间存在异质性。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进行多项检验后仍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7.
安丛梅  张虹  马强 《金融论坛》2021,26(5):18-27
本文以2012-2019年45家商业银行半年报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会显著提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且在不同竞争压力银行中存在异质性影响.从微观视角出发,资产证券化是通过提升流动性水平、杠杆水平及非利息收入影响盈利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施利率市场化政策条件下,资产证券化将明显提升银行盈利能力,这种正面影响在创新能力强的银行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冯振华  何程 《保险研究》2023,(8):112-127
为保证社会公众利益,规范银行业经营,我国于2015年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在存款保险制度之外,政府部门通过公共环境治理、政府干预及政企关系,也发挥着对银行经营的外部治理作用。本文选取2011~2021年我国93家商业银行的公开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政府外部治理与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制,并对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外部治理如何影响银行风险承担展开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提升公共治理环境,有效缓解了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负面效应,而政府干预及政企关系等政府直接行为,虽然同样能够缓解存款保险制度的负面效应但作用效果有限。同时,在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外部治理的正面效应可以有效提升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而负面效应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不显著。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外部治理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并为地方政府的金融稳定工作提供具有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将资产证券化引入银行存贷收益模型,从数理角度证明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对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并选取2012-2019年我国76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Sobel中介效应检验法,实证检验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结果表明:首先,资产证券化行为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次,资产证券化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影响呈现异质性特征,其中资产证券化对上市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显著,对非上市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效果不显著;再次,权益风险加权资产比的增加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即资产证券化行为通过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比重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2000—2015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并使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有利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资产种类较多、规模较大以及盈利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开展证券化业务会导致其风险承担水平上升。而资本充足率较高、流动性较强的商业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会使其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下降。从研究结果看,中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降低其风险承担水平,有利于其稳健经营。但从中长期看,中国未来的证券化业务规模将继续扩大,可能会导致标的资产信用级别降低。因此,监管当局应建立并规范证券化业务衍生链条以及信息披露机制,同时调整证券化资产的风险权重,以规范其正常运行,防止与实体经济出现脱节继而造成业务运行空转。  相似文献   

11.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保障,是实施金融安全战略的关键举措。从风险共担的视角出发研究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2012年至2021年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设计并应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存款保险制度防范银行风险的有效性。研究发现:首先,由“风险共担效应”产生的正面效应会抑制由“道德风险效应”产生的负面效应,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会降低银行风险;其次,双重差分法结果说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能够有效降低资本相对丰裕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再次,机制检验说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推动银行从优化股份结构、提高独立董事占比、扩大监事会规模和增强管理层激励等四个维度强化银行内部治理机制和架构,促使“风险共担效应”发挥作用抵消了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等负面效应,使得银行风险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分析流动性监管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发现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资产端和负债端中介效应的净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51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运用断点回归模型检验流动性监管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短期内会显著降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加剧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但长期会提高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流动性监管要求与银行单位资产盈利能力呈U型关系,即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在长期会提高资产回报率,进而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水平,但流动性监管对银行负债融资成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流动性监管主要通过资产端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日趋完善和新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大背景,本文从市场约束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视角,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政策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存款保险制度及其与市场约束的相互作用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藉此评价了其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两类市场约束效应存在较大差别。就价格约束效应而言,对地方银行显著有效,而对全国性银行和外资银行则不显著;就数量约束效应而言,三类银行均不显著。(2)基于回归控制法的估计结果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对银行风险承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对地方银行的冲击强于全国性银行。(3)进一步基于非线性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显示,存款保险制度显著弱化了市场约束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负向影响,表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政策影响逐渐开始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该类银行的盈利水平越高;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反而降低。由于资产证券化可以显著提高各类资产规模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在实施资产证券化后,银行在通常情况下将同时减少流动资产的比例,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银行的流动性资产比率下降越快。但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银行的风险水平会较高,而对于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资产证券化程度越高,则可有效降低其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中国2011~2018年42家商业银行年度平衡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回归和DID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短期影响机制和政策变量的中长期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初始阶段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信贷风险未得到真正剥离或转移,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可通过提升自身杠杆率水平、更多持有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扩大信贷规模等方式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银行经营呈现出一定的道德风险;中长期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向注册制转变、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政策变量对缓解和降低银行不良贷款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的金融风险及相应监管建议,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入手,在微观层次上,分析其对单个银行风险水平影响,在宏观层次上,分析其对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降低银行信贷监督水平,增强风险承担意愿,给单个银行的风险水平带来负面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行为产生流动性扩张机制,当外部冲击使投资者信心下降时,金融市场表现为流动性骤然波动;当外部冲击到来时,次级投资者将先陷入混乱,威胁金融稳定,甚至会传染至整个经济体系。最后,给出相应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工具之一,国内外理论界和银行界普遍认为资产证券化对于银行有着改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流动性和提高收益水平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这些效应并不是必然的。本文选取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最为成熟的美国市场数据,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生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能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融资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与效率、优化贷款组合构成,但是在降低流动性风险和提升贷款组合质量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拓展了Freixas andRochet(2008)的理论模型,证明存款保险差别化费率机制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农村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2015-2019年某省119家法人投保机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引入差别化费率设计显著降低了农村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对于自身风险承担水平较低、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村银行来说,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差别化费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信社改制短期内对农商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结论对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雷  秦晓雨  杨胜刚 《金融研究》2022,501(3):41-59
本文拓展了Freixas and Rochet(2008)的理论模型,证明存款保险差别化费率机制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我国农村银行为研究对象,运用2015—2019年某省119家法人投保机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引入差别化费率设计显著降低了农村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一作用存在异质性,对于自身风险承担水平较低、资产规模较大的农村银行来说,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差别化费率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信社改制短期内对农商行风险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结论对加强存款保险制度的早期纠正功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及深化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数据,从"业务类型"和"底层资产"的视角出发,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其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积极影响是降低了自身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消极影响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第二,从"业务类型"来看,以"原始权益人"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承销商"身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第三,从"底层资产"来看,以"企业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会对银行风险造成影响。以"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作为底层资产发行ABS产品则不会影响银行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