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的基础上,运用TVP-SV-VAR模型和系统GMM方法,研究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的时变特征及其协同效应。结果表明:利用综合指数法构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数能够较好地刻画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变化特征,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具有无限期累积性,而表现为不断反复的过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虽然均具有时变特征,但在影响程度和时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宽松的资本类和流动类宏观审慎政策环境下实施微观审慎政策可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在宽松的微观审慎政策环境下实施资本类或流动类宏观审慎政策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信贷类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政策一起使用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2.
3.
宏观审慎管理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了梳理,认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一方面要完善风险评估框架,确立宏观审慎分析方法,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要改进现行金融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系统性金融风险管理职责、引入逆周期的政策工具和实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以达到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6.
系统性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基于美国银行业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界开始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弊端,加强基于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成为今后改革的方向。以2009年初美联储进行压力测试的美国18家大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风险波动率和系统性风险予以度量。实证研究表明,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起,美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从低谷走向高峰,至今虽有所缓释,但仍高于危机前的水平。因此,金融监管目标框架应该是:以控制系统性风险为中心,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保持微观审慎监管,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与健康。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使监管者认识到仅靠微观审慎监管无法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必须加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首先回顾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监管等重要概念的认识和发展;其次比较了美国、欧盟的逆周期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再次对我国的信贷投放、资本监管和贷款损失拨备的顺周期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本文对我国的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宏观环境对于金融定价具有基础性作用,定价基准的重大变化是系统性风险积累和爆发的重要根源。当前国际社会寄希望于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达到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的,主要是基于金融体系内部相互作用来着手解决内部关联性问题与顺周期问题,而对于决定金融定价基础的宏观环境重视不足或是缺少调节能力。传统的宏观政策在理念上、政策实践上对促进金融稳定均存在不足之处,宏观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薄弱环节。为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必要强调宏观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0.
11.
近年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审慎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形成的广泛共识.我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也明确提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提出的背景入手,从监管目标、主体、客体机制等角度总结了近期国际上有关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并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议,包括明确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主体、客体机制以及明确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国际金融组织和各国重新审视金融监管的诸多重大问题.建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宏观审慎监管制度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和各国适用方案的重中之重。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和经验。中国已正式将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写入“十二五”规划。本文对后危机时期国际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现状和特点,剖析了我国建立以逆周期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宏观审慎监管制度框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构建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宏观审慎监管:内容与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宏观审慎监管将整个金融体系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重点关注对金融稳定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并由监管当局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维护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包括宏观审慎分析、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安排三大要素.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应从建立宏观审慎框架和宏观审慎分析系统着手,并注重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银行跨境风险兴起了重构跨境监管框架的热潮,成为后危机时代银行监管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跨境监管的模式与困难,以及近期国际上跨境监管的趋势及局限,在此基础上,探讨实现有效跨境风险监管合作的具体途径,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若干改进和完善我国跨境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特点和崩溃原因开展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防范风险是我国金融业的永恒主题。如何有效应对金融系统的异常波动、缓释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精准处置重点领域风险,仍将是我国“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本文分别基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测度、传染溢出、驱动因素、前瞻预测,以及其与宏观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风险调控政策与政策的有效性、监管理念发展等不同视角,对272篇国内外顶级(权威)文献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与总结,并展望该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从而为我国构建金融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完善“双循环”新格局下的金融监管体系提供参考,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银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的压力测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压力测试的研究已较为系统,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压力测试对于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作用。为加强银行的宏观审慎监管,增强金融稳健性,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展了银行体系的压力测试工作,在压力测试范围、压力情景设置、测试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比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压力测试情况,我国应从加强应用研究、完善银行体系宏观审慎监管数据库、提高压力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强化测试结果应用等方面改进压力测试工作。 相似文献
19.
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发达国家因全球金融海啸后所实行的各种金融改革计划和未来促进金融安定和成长与金融监管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评述。本文认为,金融监管新趋势,将从顺景气循环转为缓和景气循环;从银行信息高度保密转为全球联合反制租税不合作国家年代;从限制监管范畴转为金融体系重要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等均需受到审慎监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证券市场视角出发,采用“冲击权重法”,选取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股票市场、银行安全、上市公司质量、个体投资者情绪、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对外经济状况8个方面的29个指标,构建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运用证券市场数据对其进行验证,发现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较为有效。同时,本文检验了当前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水平,结果显示其处于可控范围内。最后,本文从证券市场的角度提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