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一、美国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叫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而言的,是为信用等级不高、收入较低、债务负担大的借款人提供的信贷服务,需要借款人以住房或其他财产作为抵押。由于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比较大,因此次级抵押贷款要求的利率比优质抵押贷款高得多,是一种典型的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为了转移风险和回收资金,往往将其进行证券化,在资本市场出售。这样,次级抵押贷款就变成了资产  相似文献   

2.
货币危机理论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已有的三大危机理论中均有关于货币危机与资本流动的论述,但均是通过已构建的模型寻找货币危机和资本流动逆转的原因,而非阐述资本流动逆转与货币危机的内在关系,对当前因资本流动逆转所引发的货币危机缺乏解释力。本文拟从资本流动的宏观视角出发,运用数理模型推导汇率与资本流动内在关系表达式,利用资本流动模型构建资本流动逆转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资本流动逆转货币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冲击,并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趋势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贷危机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次贷危机经历了从美国到全球金融市场,从次级贷款市场到整个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演变.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其深层次的原因是错误的货币政策、高估的信用评级以及贷款标准的放松.为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金融风险,必须严格贷款的审查标准,减少证券化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并将资产价格纳入货币政策的监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货币危机理论是当前国际经济学研究热点之一,学者围绕货币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三代货币危机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大多从微观经济主体出发,探讨货币危机发生机制,对当前因国际资本流动逆转所引起的货币危机缺乏解释力.本文拟从国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视角出发,运用数理模型推导汇率与资本流动内在关系表达式,利用国际资本流动模型构建资本流动逆转下的货币危机理论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杠杆投资和去杠杆化在货币危机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我国上市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截面分析法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上市房企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得出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同时本文还强调,后危机时代,房地产企业继续在低绩效值背景下的高负债融资行为的风险性正在提高。  相似文献   

6.
货币危机发生机制问题,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货币危机的三代模型注重的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出发,去解释货币危机发生机制。虽然货币危机预警模型是从宏观方面来研究货币危机,然而却是建立在统计经验之上的,缺乏严密的数理基础。本文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基于资本流动的宏观效应,运用数理模型对货币危机发生的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给出了一个货币危机发生机制的宏观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资本内流存在一个临界值,一旦资本流入超过临界值,货币危机就会发生。运用该模型给出了防止货币危机的建议:只要当局把资本流动控制在临界值以内,就可以防止货币危机。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纵观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历次大规模的资本市场危机无不与会计有着内在的联系,反过来,资本市场危机也推动了会计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导致了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出现,80年代美国储蓄信贷机构危机催生了公允价值会计,  相似文献   

8.
次贷危机对中国推行新巴塞尔协议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次贷危机中商业银行扮演的角色,以及新旧资本协议的比较,说明新资本协议的制度先进性、适应性和前瞻性.次贷危机不仅未否认新资本协议,反而进一步凸现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新资本协议未必能阻止金融危机的爆发,但至少可以缓解危机的破坏力,从而提升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中国宜加快推进新巴塞尔协议,资产证券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按照8%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的资本远远不能覆盖吸收危机期间银行所遭受的实际损失,处于危机中心地区的欧美国家政府被迫通过购买不良资产、直接注资等方式对银行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以来,为防止危机蔓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采取了限制资本流出、鼓励资本流入的措施。该文总结了各国有关限制资本流出、鼓励和引导资本流入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当前各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新动向,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在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下再次推向了高潮,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相继被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而剩下的高盛、摩根斯坦利也因形势所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市场剧烈震荡。我国受益于资本项目没有完全放开,衍生品交易市场尚未健全等因素而未受到直接冲击。我国应依据本国经济实体运行情况推进金融创新,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金融风险——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级债危机成为近期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我国发生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条件不具备,但楼市火爆、房价攀升、房贷市场增长、通胀率较高、利率不断提高,这些都与美 -国发生次级房贷危机前的金融背景非常相似,我国同样存在危机的隐患.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其次通过设立模型,研究发现金融支持的增加将引起房地产价格上升;最后通过探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的风险,提出预防住房抵押贷款危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行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房地产资本预算是房地产行业会计企业的重要内容,房地产企业的资本预算都将重点放在资本资源在企业内的优化配置上,或者说资本预算就是资本资源在企业内的分配预算,以及企业内部项目间的资本配置方案。可见,探讨房地产资本预算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经验表明,繁荣期的房价主要由看涨者决定,并以房地产泡沫破灭及其银行体系危机而结束。究其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缺乏长期均衡价格发现机制和金融制度存在偏袒性问题,以致看涨者能够进行杠杆操作,从事短期性投机。据此提出,在房地产资本市场引入房地产支持证券、国房景气指数期货和卖空机制,为看跌者在繁荣期或看涨者在衰退期的套利操作搭建制度平台,从而既为房地产投资者提供长期均衡房价信号,降低房价波动性风险;又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房地产资金来源渠道,降低银行体系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2007年8月初美国次贷危机集中爆发。受此影响,花旗、美林、摩根士丹利等美国金融巨鳄频频报出大幅亏损的负面消息。与此同时,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实践证明,次贷危机是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剧烈动荡的一根导火索。随着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全球资本市场价格泡沫将面临萎缩乃至破灭的命运。可以预见,大幅动荡的资本市场最终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界对危机在中美两国不同的演进逻辑进行了剖析,现在已基本形成共识,即美国是遵循次贷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第二轮资本市场危机……的顺序发展,而中国是由来自信贷市场的过度萎缩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波动,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引致出口的巨量收缩进而使实体经济深度下滑并客观上加剧资本市场的下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自去年7月份以来不断蔓延的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论述次贷危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次贷危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风险管理为切入点,讨论次贷危机与新资本协议之间的关系,试图回答业界对新资本协议制度合理性的某些质疑。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更具灵活性、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资本监管制度,赋予资本充足率更加丰富的风险管理内涵,为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提供了正向激励;次贷危机不仅未否认新资本协议的合理性,反而进一步凸现了全面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重要性;新资本协议应顺应金融创新的趋势,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做出适应性调整;虽然实施新资本协议不可能阻止金融危机再度发生,但可以提升银行体系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至少可以缓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破坏力,从而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9.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融资领域的主要问题(一)资本结构欠合理,财务风险较高资本结构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融资时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资本结构,有利于企业规避财务风险,也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通常,当企业达到最佳资本结构时,加权平均资本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期间国际资本市场传染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九个国家(地区)的资本市场指数在次贷危机期间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危机前,美国对除中国外的7国(地区)在危机发生时冲击力更大,资本市场出现单向传染效应。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交叉传染的存在,通过脉冲响应函数的检验揭示了危机传染的动态效应。在危机期内,美国次贷危机对其他国家市场的影响强度迅速增大,持续时间比传统过程相对延长。本文还通过高低波动率机制的比例系数伽玛检测了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市场间的转移传染和纯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