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是否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当年亏损或下一年亏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确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亏做好准备。因此审计师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的财务数据应该高度关注,并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对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在首次亏损年度没有进行明显的调减利润的盈余管理,而在扭亏年度则进行了明显的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这表明,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出现连续亏损,为了防止公司股价持续降低会在扭亏年度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2002-2005年上市公司会计盈余所具有的稳健性特征究竟是代表较高盈余质量的真正的盈余稳健性,还是可能只是向下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盈余稳健性的表象。研究发现,由于受洗大澡的盈余管理行为噪音的影响,2002-2005年上市公司总体表现出的盈余稳健性特征并不是代表较高盈余质量的真正的盈余稳健性,而可能主要是“洗大澡”盈余管理行为所带来的盈余稳健性的表象。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我国ST制度等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向下盈余管理行为将影响对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结果的测定,单纯以盈余稳健性的强弱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余质量高低的标准未必可行。 相似文献
5.
利润操纵是指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方式隐瞒或粉饰真实的经营业绩,超过法律法规允许范围进行利润调节。在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向行政管理部门显示所谓政绩、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而造成的壳资源丧失、为了追求一定的净资产收益率而保留配股资格或甚至为了配合二级市场炒作,往往超出正常盈余管理的范围,进行恶意利润操纵。本主要探析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一些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一直是会计研究的热点。本文以200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资产减值准则变更对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的影响。研究发现,准则变更后长期资产减值计提的金额显著降低。基于盈余管理和及时性视角的研究发现,这主要由于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洗大澡\"的行为有效得到抑制,而非由于计提的滞后性所导致减值计提金额不足。进一步采用正确的计量方法研究资产减值的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准则变更后资产减值准则存在差异的动因,既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也有助于分析和评判资产减值准则的变更效果,为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提供相关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对应计利润分离法在中国适用性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计利润分析法在模型设定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变化给数据收集工作带来较大干扰,此外,应计利润分离法本身也无法全面客观地计量盈余管理,具有很大局限性.因此,应计利润分离法在中国作为计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方法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8.
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以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准,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1998年至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每年都存在避免亏损的盈余管理;在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公司比例为15.87%,它们提高ROA数据0.0122;在非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公司比例则只有5.49%,它们提高ROA数据0.0009。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频率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3倍,平均盈余管理幅度大约为非上市公司的13倍;两类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因为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在年度上的分布比较稳定,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2006)》执行后,中国上市公司利用投资收益进行盈余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亏损的上市公司,如果其主营业务业绩下滑、成长性不足,更倾向于通过持有较多金融资产,并有选择性地出售来实现扭亏;业绩下滑的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有选择性地出售金融资产获取投资收益来平滑利润。因此,对于非金融行业,将投资收益从营业利润构成项目中移除,单独进行披露;重新设计非金融行业投资收益项目的构成要素;重新规定相关投资收益的列示途径;继续强化综合收益观,完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在不同季度进行盈余管理的时间选择行为。我们首先采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识别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中的盈余管理行为,然后进一步通过考察季度间盈余反转来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虽在各个季度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但第四季度利润中包含了比其他季度更多的盈余管理行为。特别的,巨额冲销的公司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调低利润,前三季度表现欠佳而年末好转的公司在第四季度通过盈余管理调高利润。 相似文献
12.
盈余管理与所得税支付:基于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往往面临着财务报告成本与税务成本的权衡。为了摆脱该困境,公司有动机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所得税成本。本文通过考察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Book-Tax Differences)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该假设。我们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越大,则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差异(本文定义为非应税项目损益)也越高,即上市公司通过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以规避盈余管理的税负成本。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盈余管理税负成本的行为主要发生在高税率组别,而享受所得税优惠的公司则没有呈现出该特征。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长期应计项目规避所得税负。但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上市公司通过非应税项目损益规避的盈余管理税负成本较为有限,平均每1元操纵利润中,只有1.8分的操纵利润可以规避所得税成本,这或许表明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为了避免引起资本市场或税务当局的怀疑,而为其大部分利润操纵支付了所得税成本。此外,本文研究还发现,高税率公司存在强烈的通过非应税掼益项目规避所得税的动机。我们的样本公司中,平均而言,所得税税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操纵非应税项目损益占资产的比例将增加0.029%;适用33%税率的公司与适用15%优惠税率的公司相比,为此所规避的所得税成本平均高达330万元。 相似文献
13.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retionary accounting choices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Japanese f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se of discretionary accruals increases executive compensation. The analyses also show that firm managers receiving no bonus adopt income-decreasing accruals and extraordinary items. In particular, evidence shows that negative extraordinary items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no bonus payment. Finall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cretionary accruals and executive bonus varies depending upon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firm.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literature on earnings management from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ince most previous studies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have focused on U.S. firms. 相似文献
15.
William H. Beaver Maureen F. McNichols Karen K. Nelson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7,12(4):525-556
We show that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income taxes and special items for profit and loss firms contribute to a discontinuity
at zero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come taxes draw profit observations towards zero while negative special items pull
loss observations away from zero. These earnings components are thus expected to contribute to a discontinuity even in the
absence of discretion. We show our results are not an artifact of deflation and that other common components of earnings do
not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the earnings distribution around zero.
相似文献
Karen K. NelsonEmail: |
16.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制度环境,考察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中国市场上,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存在\"二元\"关系,即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具体而言,市场竞争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具有明显的成本比较优势,使得两者具有替代关系。控制利益、管制压力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比较优势,而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驱动因素,使得两者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Corporate income smoothing has been the focus of much attention, ye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key characteristics of income-smoothing firm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current study uses quarterly data with Census X-12 analysis in a novel way to identify firms where the degree of random variability in earnings is less than the degree of random variability in sales (EVAR < SVAR). Prior research views such firms as effective smoothers, since most firms have scale-free variability profile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EVAR > SVAR). Large-sample US results identify these exceptions throughout a broad cross section of firms, but smaller and less profitable firms tended to have a higher incidence rat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effective smoothers exhibited higher earnings persistence.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2002-2014年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业区域竞争程度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商业银行的区域竞争程度越高,银行的盈余质量水平越低。进一步,从银行规模和上市情况来看,随着竞争的加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的商业银行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区域竞争对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负向影响在由小所进行审计的银行中更加显著。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银行竞争的经济后果等方面的文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利益相关者对我国商业银行盈余质量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