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研究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注入中的"支持"、"掏空"现象。研究发现,政府控股股东比民营控股股东资产注入的动机更强烈。当上市公司盈利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掏空"上市公司的动机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盈利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下降更多;而当政府控股上市公司被ST时,政府控股股东通过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支持"上市公司的动机和力度比民营控股股东更加强烈,从而导致ST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资产注入之后业绩增长更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控制权转移市场理论,文章以啤酒花(600090)为例,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中的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控制权转移并没有给上市公司带来绩效的改进。收购方股东通过获得上市公司控制权进行"掏空",即通过包括担保贷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方式从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处获取了巨额财富。 相似文献
3.
4.
市场环境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显著地影响了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换言之,地区间政府干预市场越少、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不会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因而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在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制定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掏空”的行为。这说明,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公共治理对公司层面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股权质押的视角切入,基于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究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比例与实体企业金融化呈倒U型关系,即随着股权质押比例的增加,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比例先增后减.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进一步识别了在股权质押下控股股东的"掏空"动机与规避控制权转移风险动机.在金融化偏好检验中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后更可能促使企业配置具有投机性的、容易变现的短期金融资产,从而规避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风险.在经济后果检验中发现,股权质押比例较高时,企业会持有更多现金以预防不利情况.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政府部门加强监管、控股股东专注于企业长远发展和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均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掏空”与所有权安排——来自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261,自引:15,他引:261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 2 0 0 0— 2 0 0 3年的关联交易数据为基础 ,对所有权结构与控股股东的掏空 (Tun neling)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控股股东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之间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非线性关系 ,但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则表现出严格的负相关关系。另外 ,控股股东的控制方式以及产权性质也对其资金占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其中 ,通过控股公司控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低于通过企业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 ,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的控股股东占用的资金高于非国有企业控制的上市公司。 相似文献
7.
控制权私利的隧道行为和隐蔽特征源于信息的不透明.本文首次系统地从信息透明度角度,研究信息透明度与控制权私利的关系.研究表明,法律制度与媒体信息披露能够显著抑制控制权私利,企业每股收益和两权分离度与控制权私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总市值则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控股股东实施两权分离或者向上市公司输送利润,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攫取控制权私利;而扩大企业规模,则能够显著抑制控股股东攫取私利. 相似文献
8.
9.
所有权、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来自中国控制权转移公司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负债的公司治理作用是公司财务研究的重要问题。已有文献探讨了负债在股权分散公司中的公司治理作用,而在股权集中公司中负债对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的影响,已有的经验证据相当有限。本文以我国国有控制权转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负债在股权集中公司中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负债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来说,私有公司的负债水平更高,其原因在于私有大股东通过负债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程度高于国有大股东。本文提供了负债与大股东利益侵占之间关系的直接证据,揭示了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以及所有权性质对大股东通过负债侵占小股东利益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金字塔股权结构与终极股东利益侵占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字塔股权结构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之中,并以其复杂的结构降低公司透明度,隐藏终极股东身份,发挥放大控制权的杠杆效应,加剧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以2008年至2010年我国大宗股权转让事件为样本研究金字塔结构与终极股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字塔形态特征和内部权力结构对终极股东利益侵占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对大股东的监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最终控制人的角度,根据2001—2004年的中国A股市场数据,研究了外部审计选择与中国上市公司内部代理成本的关系。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的股权结构产生的代理成本越严重,上市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审计质量较高的“四大”,这种关系受到地区市场化水平、“四大”所在位置以及再融资需求的影响,即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四大”所在的地区以及上市公司有再融资需求时,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和选择“四大”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通过二阶段回归,我们发现选择“四大”能提高公司绩效以及降低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占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4—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控股股东的”合理掏空动机”与”超额掏空动机”伴随着现金流权的上升呈现的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而这两类动机都会引致控股股东对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逐,但是二者的作用机理却是完全不同的;(2)伴随着现金流权的影响,控股股东的”超额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正向效应和”合理掏空动机”之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负向效应的综合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000—2009年中国食品饮料行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小规模公司现金持有量对其内部现金流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敏感性,而大规模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则对其内部现金流没有表现出敏感性。原因可能在于小规模公司比大规模公司面临更强的融资约束。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控制权收益异化股权定价规则假说",以解释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行为。该假说认为,获取控制权收益是并购方对控股权定价的关键考量因素之一,而正常生产经营收益在定价中的作用大大下降,这导致了上市公司控股权定价原则的"异化"。实证分析表明:在控股权的价格构成中,"壳"资源的价值非常重要;账面净资产与控股权价格正相关;净资产收益率与价格的正向关系不很显著;每股净利润与价格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控股权比例和股本规模与价格有很强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3~2005年沪市和深市的17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能力派现正相关,监事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与超能力派现负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能力正相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反映我国前几大股东可能合谋实现超能力派现.我国迫切需要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争完善法制来制止超能力派现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掏空、财富效应与投资者保护——基于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LS(1999)指出,上市公司的主要代理问题并不是在管理者和股东之间,而是在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国外众多研究提供了大股东掏空的证据。控股股东掏空是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低的国家尤为严重。本文以2001—2004年我国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最恶劣的掏空形式之一——关联担保,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关联担保发生的概率、次数与相对金额从2001年到2004年呈递增趋势。(2)有关联担保的上市公司的Tobin-Q比无关联担保的公司平均低0.2,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 Tobin-Q下降0.09,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Tobin-Q下降0.4;有关联担保的公司的年度异常回报率比无关联担保公司低3%,关联担保每增加一次,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2%,关联担保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年度异常回报率下降9%。(3)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股权制衡没有发挥对关联担保的抑制作用。(4)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与关联担保显著负相关。总之,本文发现上市公司的关联担保损害了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利益保护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控股股东的掏空。 相似文献
17.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财务特征、股权结构及治理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1999—2003年间中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特征、股权结构和治理环境。就全部样本来说,我们发现,(1)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与规模和财务杠杆负相关,与资产周转效率、现金流量、成长性/投资机会、股利支付需要和融资需要等正相关。(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治理环境基本上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同时,我们还根据控股股东性质对四个子样本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子样本的实证结果之间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会计准则、资本市场监管规则与盈余管理之遏制: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9年、2001—2007年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数据来研究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为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端入手更为有效。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为满足资本市场监管要求之动机而言,应该从资本市场监管规则的改进入手。而会计准则因其公共合约性质和不完备性,既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去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1999年、2001—2007年间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行为支持本文的这一观点,来自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的经验证据显示,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19.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D&O保险)是一个市场化的外部治理机制。基于沪深证券交易所2003—2017年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实证检验了D&O保险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发现,D&O保险显著提升了关联交易总水平、关联销售金额和关联购买金额;根据控股产权性质分组研究发现,D&O保险对非国有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正向影响,比对国有控股公司更加显著;D&O保险、关联交易均与公司价值显著正相关,且关联交易发挥中介效应。研究表明,D&O保险通过监督效应提升关联交易,并促使其对公司价值发挥支持效应。研究加深了对D&O保险治理职能的理解,更新了对关联交易经济后果的惯性认知,对促进公司治理治理机制建设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2009-201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以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固定资产比率、成长性和投资规模为控制变量,检验企业属性及行业集中度对上市公司负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长期负债潜在风险较大,企业资产负债率及长期负债率均随行业集中度上升呈倒U型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放松民间资本限制、增设考核目标、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等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