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结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经济增长30年以来的第一次劳动力短缺,出现于200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工荒".在那以后,这一现象不仪没有消失或缓解,反而蔓延到中的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近期媒体报道,2004年春季以来.不但福建、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甚至江西、湖南等一些内陆地区也出现了招不到农民工的“民工荒”现象,成为媒体炒作的一个热点。关于这一现象的成因,众说纷纭,笔者也试图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3.
十三五时期,中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并开始倡导供给侧改革,我国劳动力供求规模逐渐呈现基本平衡的格局,而农村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性矛盾却日趋严重。结合《四川省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等资料,本文分析预测了未来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并提出要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提升农村劳动力质量。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5-2014年全国31个省(市)新生代劳动力供给与产业结构数据,构建面板FGLS模型,考量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影响产业升级效应.结果表明:全国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与质量上升均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分地区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对中部地区产业升级正向影响效应显著,西部次之,东部较弱;新生代劳动力质量改善对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助推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较小.因此,应适当放开计生政策和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劳动力供给数量下行压力,扶持西、中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速提高当地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加快缩小区域差距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也通过高储蓄率保证了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但是这一增长的动力在2004年之后开始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过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窗口也将在2013年前后关闭。两大拐点的越过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隐忧,过去30年支持中国高增长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中国经济亟待转型。中国已经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顺利越过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民工短缺现象,从农民工的现状,农民工短缺的成因,农民工短缺的持续性,以及应对农民工短缺可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海关贸易数据库与新生代劳动力数据,考察新生代劳动力供给变化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生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与供给质量增加均有助于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且新生劳动力供给质量增加的作用更加明显;在沿海地区,新生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与供给质量增加对出口国内附加值有提升作用,而在内陆地区其作用并不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和供给质量增加均会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与新生代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相比,新生代劳动力供给质量增加更能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出口国内附加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力市场和生源市场已经起着支柱作用,政府、市场学校受教育等都必须关注这两个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市场,由此确定教育思想、观念、战略、政策和措施。高等教育-市场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生源市场、高校与政府。劳动力市场与生源市场对高等教育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育目标、教学计划、招生工作、就业服务、收费等有根本性作用,其基本矛盾和支配作用决定着中国教育战略、政策等的选择。中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目的应当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放宽了生育政策。这是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问题的未雨绸缪.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少子化所带来的全国劳动力总体短缺状况将难以缓解,如何引进劳动力.如何利用资本技术填补劳动力缺口就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经济发展是调整人口政策的最主要动力.而经济结构调整则对引导劳动力更合理流动起着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丽萍 《中国外资》2008,(8):109-110
劳动力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有支配的权利,他可以在闲暇与劳动中进行选择。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有钱就得赚”是否真正能反映当代劳动者的心态,其实,对劳动者参与劳动决策进行细致分析后,发现其实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他会权衡多方的影响因素,并在其中做出最优,最适合于自己需求的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