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知识经济下的会计计量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计计量是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徇和确定,使之归入某一会计帐户以货币表现的数量,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能够独立存在的会计计题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模式二: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模式三:现行成本/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模式四: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模式五: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单位会计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2.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与关键,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要素的不同组合,会计计量要素的性质、着力点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会计计量模式各有特点。会计计量模式的合理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实务的顺利进行和会计目标的有效实现。作为两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一直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那么,在具体会计实务中,究竟该作何选择?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受到的冲击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崛起现有会计模式是在工业时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工业时代是以大规模的重复扩大再生产为基本特征,因而造就了现行会计模式是一种历史成本会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成本计量以固定的生产程序为中心,强调成本流转观念...  相似文献   

4.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与关键,会计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要素的不同组合,会计计量要素的性质、着力点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会计计量模式各有特点。会计计量模式的合理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会计实务的顺利进行和会计目标的有效实现。作为两种重要的会计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一直备受关注,也饱受争议,那么,在具体会计实务中,究竟该作何选择?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物价变动会计的两种基本模式是以历史成本或现时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五种计量属性并用。在多种计量属性下,传统的物价变动会计如何应用?本文从会计的计量属性出发,对多种计量属性下的物价变动会计模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刘婕  李耀文 《税收与企业》2001,(10):12-13,23
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以及企业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历史成本核算的基础,它所反映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本文就是通过分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特征及知识经济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会计计量模式--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顺  程欣瑶 《时代金融》2014,(7Z):232-232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的批评和新的计量模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成本计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是其局限性同样无法避免。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并用的"双重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对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的批评和新的计量模式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成本计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是其局限性同样无法避免。本文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并用的"双重计量模式"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俊平 《天津财税》2001,(10):44-45
会计历史成本计量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按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这一原则要求资产、负债、所有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的市场变化影响。为了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可比性,按照会计历史成本计量原则,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由于历史成本是以原始凭证为依据,可以随时检验,便于审计部门对企业资产状况的审查,尽管以历史成本计量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突出的是缺乏相关性,所以历史成本原则作为唯一的会计计量原则,有其明显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运行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会计计量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历史成本不可能成为财务会计惟一的计量属性,多种会计计量模式必将取代单一的会计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晓燕 《会计师》2012,(18):5-6
<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焦点从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转向未来的盈利能力,从而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传统计量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因此,在会计计量中,应当强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力度,扩大其应用范围。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不足传统会计计量观念即投入价值观,是以一个投资主体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即投入价值作为资产价值计量的标准,从而形成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一计量观念具有数据易取得、可验证、较客观等优点,因而,长期以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主流会计计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以公认会计准则(GAAP)为指导,采用了历史成本的计量原则。这种会计模式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3.
景静  郭海珍 《会计师》2012,(14):8-9
<正>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克服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缺陷,突破了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基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局限,使会计计量由成本计量转向价值计量,从而解决了诸多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根本无法解决的会计计量问题。2008年5月20日,中国会计学会在其印发的《全国会计科研课题招标公告》(会学[2008]14号)中,"公允价值计量研究"作为重点课题被提出。因此,研究公允价值及其应用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国内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评价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我国传统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已被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多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所取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客  相似文献   

14.
孔颖 《会计师》2021,(10):11-12
在整个财务会计程序中,会计计量是关键一环.回顾会计史的演进历程,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逐步转向决策有用观,这就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利于决策.会计计量属性也由过去历史成本"一枝独秀"演进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重、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实际上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会计计量也从程序理性走向结果理性.本文以会计演进为视角,回顾和梳理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对理解会计计量的演变及计量属性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颖 《会计师》2021,(10):11-12
在整个财务会计程序中,会计计量是关键一环.回顾会计史的演进历程,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逐步转向决策有用观,这就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利于决策.会计计量属性也由过去历史成本"一枝独秀"演进到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重、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会计计量模式.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实际上是特定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会计计量也从程序理性走向结果理性.本文以会计演进为视角,回顾和梳理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对理解会计计量的演变及计量属性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浅论知识经济下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本来发展的经济,人力资源和以知识、信息等形态独立存在的知识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经济资源。而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会计计量模式,其显著特征是: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统一会计计量单位,以交易  相似文献   

17.
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其会计计量属性一直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法。相时于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则更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情况,历史成本会计计量属性的改革是人民银行会计体制改革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建议对资产负债表中那些具有较大风险受市场影响波动比较大的资产类科目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相似文献   

1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ASBE),并于2007年1月生效。与之前的会计准则相比,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发生重大变化,即由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为主导转向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并存,把公允价值概念正式引入到中国会计体系中。  相似文献   

19.
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本文认为双重计量模式,即历史成本计量(含摊余成本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指出三点:首先,在财务会计中,双重计量是必然的选择;其次,本文对两种计量属性的特点作了详细分析;最后,通过IASB制定的IFRS9发现了双重计量模式,特别是公允价值会计改进的曙光。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局限性1.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基础的不适应。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是以权责发生制、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原则的计量模式,它只能量度经济事项的一个侧面或一部分经济事项,而不能对经济事项作全面、立体、动态的衡量,从而无法促成一个健全的知识经济下资本市场的运行。在知识经济下,有些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有用性的特点,如珍奇资源、环境资源等;有些经济资源具有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人力资源等;有些交易结果只有未来才能证实,如衍生金融工具等。凡此种种,它们都需要有新的会计计量基础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