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外汇储备增长对基础货币影响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东君 《浙江金融》2007,(10):11-12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量视为中央银行可以加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凯恩斯就认为货币是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水平,而货币供给又是基础货币的稳定函数,因  相似文献   

2.
1.立即把主要控制现金流通量转到主要控制包括转帐货币在内的货币供应总量上来,其中特别是对M_1的控制(即,现金加支票活期存款)。 2.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控制,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目前货币供应总量失控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暂时实行贷款规模和存贷差额双重控制的办法,以便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信用膨胀。第二种办法,在货币供应量基本得到控制以后采取贷款与储蓄和其他定期存款挂钩的办法。即,对专业银行来说,支票活期存款的计划外增长额不能用于计划外扩大贷款;  相似文献   

3.
陈亮  李静怡 《云南金融》2011,(4Z):22-22
凯恩斯两部代表性著作《货币论》与《通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全新领域货币研究的钥匙。本文所要介绍的货币循环学派就是秉承着后《通论》时期的凯恩斯主义传统,从货币循环的角度对货币、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陈亮  李静怡 《时代金融》2011,(11):22+24
凯恩斯两部代表性著作《货币论》与《通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开启全新领域货币研究的钥匙。本文所要介绍的货币循环学派就是秉承着后《通论》时期的凯恩斯主义传统,从货币循环的角度对货币、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全新阐释,对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央银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要前提是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认为货币供应量是外生的,不受利率等机会成本变量的影响。但现实中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内生性,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和调节变得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年代以前,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内的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看作外生的,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构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事实上,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它还受制于客观经济活动,表现出一定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以前,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在内的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看作外生的,可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外生货币供给理论构成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金融调控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计划控制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总量及其货币在各产业、部门、行业、企业间的分配。二是市场调节方式。在这种调节方式中,中央银行利用货币资金价格——利率去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资金的流向、资源在各产业、部门、行业、地区、企业之间的分配完全由利润率、利息率决定。资金、资源从利润率、利息率低的产业、行业、部门、企业向利润率、利息率高的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假设条件下,费里德曼与凯恩斯分别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本文在对这两种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两种理论对利率影响货币需求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凯恩斯认为利率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赖颖 《时代金融》2014,(8X):6-7
在不同假设条件下,费里德曼与凯恩斯分别建立了货币需求理论。本文在对这两种货币需求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这两种理论对利率影响货币需求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凯恩斯认为利率是货币需求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变动对货币需求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体系,核心是改变现行的以贷款限额管理为主的行政性直接调控,实现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及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调控。其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必须具有控制基础货币及其派生能力(即货币乘数)的有效手段。这些方面的现状如何呢?  相似文献   

12.
一、冲销式干预的理论依据可以说,中央银行的冲销式干预就是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公开市场业务。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达到扩张和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为目的的活动。其中,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供应量=流通中的现金 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 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ⅹ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是央行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手段,常逆经济风向行事。通俗地讲,当总需求不足、失业增加时,中央银行就会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并向商业银行付款,或者向出售政府债券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付款(机构所得款项将存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这将增加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水平。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会使得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成倍扩张(也即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导致市场利率的下降。同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会使得政府债券的价格提高,这也意味着市场利率的进一步下降。而市场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民间投资的上升,从而带动国民收入、物价指数和就业水平的相应提高。相反,当总需求过度,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会在公开...  相似文献   

13.
中央银行参加资金市场,甚至成为资金市场的主要参加者,在理论上不成立,世界上也无先例。中央银行是货币管理当局,与专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同,不能以“同业”身份参加资金市场。“拆放”对于中央银行也不适用,因为中央银行本身就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作为货币管理当局,中央银行不以盈利而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作为首要任务。因此,中央银行既无必要,也无理由去参加资金市场,但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手段,去干预资金市场。横向融通是指金融机构(中央银  相似文献   

14.
<正>1998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取消了实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规模)的控制,实现了货币信贷总量由直接控制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金管理机制的探讨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潜山县支行汪中秋现金是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银行逐渐加大间接调控力度后,掌握并合理控制现金变化,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现金与储蓄、投资、消费、物价水平、政府支出等宏观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16.
十一、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各国的中央银行,一方面是面对着如何处理同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另方面面对着如何处理同财政的关系。因为要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货币,既要控制信用,管理各银行的信贷活动,又要防止过度用增加货币投放的办法来弥补财政开支,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处理好中央银行与财政的关系,是中央银行体制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目前接触到的一些材料看,有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中央银行同财政部的行政关系,各国情况不同。有一些国家,如美国、西德、瑞士、瑞典等国的中央银行,有很大的独立性。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向国会负责,这在组织上保证了中央银行处于超然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之下,西方国家曾一度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的怪圈。为解决“滞胀”问题,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提出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固定增长率的“单一规则”,货币供应量由此成为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紧密联系被打破,货币供应量也逐步失去了作为货币政…  相似文献   

18.
近期,国际清算银行(BIS)一项针对各国央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央银行都在开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并且很多央行已经开始考虑数字货币的实际应用问题,但目前各国央行仍在谨慎行事,很少有央行计划在短期或中期发行数字货币。本文翻译整理相关文献,对各国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协调的涵义 1.货币监管与机构监管之分.根据监管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银行监管可以分为货币监管与机构监管.所谓货币监管,是指为实施货币政策所必需的旨在确保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的有效性而由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进行的监督管理.而所谓机构监管,则是指监管当局为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退出、日常营运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监督管理.一般而言,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总会伴随着一部分监管职能,如对与中央银行有贷款关系的金融机构进行检查,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达不到标准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对有关直接或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管制利率、信贷限额、消费者信用控制等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这部分监管职能是货币监管而不是机构监管.  相似文献   

20.
自1936年凯恩斯出版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的最初15年间,西方经济学家对它的注释和评论以及由此而展开的论争,始终没有停止过。但五十年代后,却形成了一个以IS—LM曲线或所谓收入支出理论(income—expenditure theory)为代表的统一的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以至在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中,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成了凯恩斯经济学的同名词和替代品。直到六十年代后半期,由于一味强调财政政策而轻视货币政策的凯恩斯学派经济政策在英、美等国的失败;特别是强调货币重要性的货币主义的崛起以及它对凯恩斯学派的抨击,在西方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了'凯恩斯学派经济学是否真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问题。1968年,瑞典籍经济学家莱恩霍夫(Axel L(?)jonhufvud)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论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学的区别。他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