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货币政策是否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本文分析表明,资产价格波动已成为经济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必须考虑这一因素。但如何对资产价格波动做出最优反应,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和可行的操作方式。随着我国股市、房市的发展,资产价格的波动将导致消费和投资的波动,进而影响货币政策保持价格稳定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目标。这也要求我国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对资产价格泡沫现状与危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原因及在资产泡沫下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直都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在随着金融环境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能够有助于货币当局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力,更好的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服务。鉴于货币政策研究的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资产市场的发展,以股价和房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给一国经济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本文从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供给结构、货币政策的资产价格传导机制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关注资产价格波动、灵活微调货币政策、有效释放预期的政策建议,并指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研究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资产价格泡沫现状与危害,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原因,及在资产泡沫下的货币政策操作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由此可以看出中央领导层已经将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并且突出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对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3年6月20日我国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shibor的隔夜拆借利率突然上涨了578个基点至 相似文献
9.
由于资产价格含有未来经济运行的一定信息,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人们会根据资产价格所包含的特定信息来改变对未来的预期.但另一方面,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决定了人们对于实际经济运行只有模糊的认识.由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一般比较复杂,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也非常灵敏迅速,不仅波动比较频繁,往往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使得资产价格的波动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一般也比较大,导致人们在依据资产价格信息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时,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会做出超调或过度反应.所以中央银行虽然并非必须要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直接的政策调控,但必须要加强相关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公众预期的管理,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预期. 相似文献
10.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讨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中有关资产价格的争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NK-DSGE模型,分析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扩展型货币政策能否更加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研究表明:(1)相比传统货币政策,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能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缩短波动持续期,还能提升社会福利;(2)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需结合不同类型冲击下金融结构与宏观调控变量波动的异质相关性,依据金融结构市场化进程,灵活调整其对各个变量的调控力度;(3)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当经济体系面临非持续性技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或金融冲击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福利增进效果越好.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或可为新时期增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构建兼顾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危机前后的主流认识与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爆发前,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主流认识是反对把资产价格稳定纳入货币政策目标,央行只需在泡沫破灭后通过下调利率进行干预。然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暴露了主流认识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凸显了长期被中央银行忽视的相关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后危机时代对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关系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重新引起了学者们对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讨论。在对各方观点进行综述和评价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对资产价格善意忽视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实践中,对于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中央银行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英格兰银行首次正式推出前瞻性货币政策指引为切入点,对日本央行与美联储历次发布前瞻性指引的相关经验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借鉴总结对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7—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对违约风险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持有量越多,企业的违约风险越低,金融资产配置的“蓄水池效应”显著;在货币政策宽松时期,金融资产配置导致的代理冲突显现,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抑制金融资产投资对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政府规制也会有一定的公司治理作用,将产业政策纳入讨论发现:对于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来说,企业金融资产配置能够降低违约风险,但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刺激管理层的短视投资行为,抑制政府规制的公司治理作用。进一步地,本文提出会计稳健性的提升是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降低违约风险的重要路径。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动机和违约风险影响因素的讨论,能够为政府部门防范经济运行中的内在风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分析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不同政策的选择和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政策的作用范围不同,不同政策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住房需求和信贷供给,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和产出;而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逆周期LTV政策和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政策在应对房价波动导致的金融稳定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外生冲击的来源会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协调——当经济波动来源于需求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当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7.
唐建伟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7,22(6):36-45
因为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操作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待市场预期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开始重视市场预期。中央银行除了通过与市场交流了解和识别市场预期之外,更注重引导和利用市场预期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在引导和利用市场预期方面,目前最主要的趋势是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中国中央银行也开始在这方面努力,但在识别和利用市场预期方面,未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逐渐进入“大资管时代”。大资管的发展使中国式影子银行的特点逐步显现。本文对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进行了深入刻画,并建立含有影子银行和传统银行二元金融结构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内在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使我国金融双轨制日趋显著。由于目前我国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仍不规范,影子银行的金融摩擦高于传统银行。影子银行形成的非正规金融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价格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未来需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一种理论认为,利率双轨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一个重要环节,依据本文结论,双轨制不利于建立有效的利率调控体系,下一步应加快利率双轨并轨,融合二元金融结构,进而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资产价格波动与金融不稳定性:传导机制与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资产价格对经济金融稳定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指出,金融的不稳定性很大程度上根源于资产价格周期性的波动;然后从银行信贷、市场流动性、信息不对称以及非理性行为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资产价格波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最后提出应对资产价格波动的政策建议,包括货币政策应该关注而非盯住资产价格、关注资产价格背后的信用扩张而非资产价格本身、监管部门应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