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货币竞争视角的人民币区域化策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立以及区域内货币合作的深化,CAFTA单一货币趋势将不可回避,研究并实施人民币在CAFTA的区域化,已成为我国政府必须做出的抉择。本文在分析人民币区域化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如何实施CAFTA框架下的人民币区域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逐步区域化已成为事实,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进入实施阶段,人民币区域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人民币区域化问题已经引起有关国家金融当局和经济界的关注。对我国而言,人民币区域化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我们应注意利用有利因素,尽力转化和摆脱不利因素的影响,使人民币区域化有序、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的正式全面启动,迅速扩大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规模,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当前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现状和问题,为推进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应该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一步推动区内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和区域内的资本合作;加强区内金融监管合作,提高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CAFTA),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了人民币在东盟自贸区货币的流通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人民币区域化的重要性、可行性出发,进而分析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推进人民币区域化提供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币影响力的种种有利条件,最后提出我国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应采取使人民币充分进入双方经贸活动、实施相关支持政策以及倡导东盟地区建立人民币区域化制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官雪 《云南金融》2012,(2X):96-96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CAFTA),东盟地区作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重要试点地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了人民币在东盟自贸区货币的流通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CAFTA进程看区域内人民币自由兑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范祚军 《中国金融》2006,(13):44-45
货币的完全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伴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逐渐认可和接受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国际清算手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值手段。但是当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国际化”还只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制度性地使人民币国际化或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关键货币,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将于2010年建成,这将使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金融合作不断加深。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应紧抓CAFTA建成的契机,在中国—东盟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框架下,发挥经济与金融的联动作用,通过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支持金融机构"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与东盟的区域金融合作,把广西打造为区域金融中心,更好地发挥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在部分地区人民币已被作为主要币种大量用于边境贸易结算,其自发形成的区域性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已呈现区域化发展态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先后与新疆周边的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签订了边贸本币结算协议,为扩大边境贸易本币结算范围、推动人民币区域化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2012,(9):45+61
《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作者:李超定价:35.00元本书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成为中国政府现实政策选择的原因,从贸易基础和金融基础论证了人民币区域化的可行性,分析了人民币区域化的重点与步骤,提出了人民币区域化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和政策举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论温州外向型企业把握人民币升值的"危"和"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随着全球经济步入复苏的关键时期,欧美各国与中国之间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摩擦日渐加剧,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中国推动人民币加快升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币值.人民币持续的升值态势,将对温州地区外贸造成较大影响.外向型企业应趋利避害,应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挑战,克服不利因素,把握商机,顺势而为,实现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戴鸿广 《海南金融》2010,(10):36-39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构建顺畅可控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境外人民币使用量增长迅猛。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境外使用的角度考虑,不仅应鼓励人民币走出去,也应逐步构建顺畅可控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从而使离岸和在岸人民币市场协调发展。本文通过考察国际主要货币发行国近40年资本账户的资本流入情况,发现开放境内债券市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境外资本回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市场能源、大宗商品等价格的高增长,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已被世界银行确定为中等以上收入国家,并成为中亚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哈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中哈两国经贸发展带来机遇,也为跨境人民币业务推进创造条件。本文对中哈贸易的现实进行回顾,并对当前的中哈人民币结算业务进行评估,最终得出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东亚部分国家和地区货币竞相贬值以促进出口的做法使得国内要求人民币贬值的呼声甚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与东亚地区收入水平差距、市场经济化程度以及商品价格水平拉大将导致双边贸易收支的扩大,而人民币相对汇率的升值将缩小中国与东亚地区的双边贸易收支。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收支的影响还存在着国别(地区)效应。对于中国而言,在努力扩大出口的同时应兼顾国家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升级、慎用货币贬值措施,并应通过多次、小幅升值的方式保持人民币的强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朝经贸合作深入开展,中朝间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不断推进。根据对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对朝贸易、投资企业调查显示,中朝跨境人民币结算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对企业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中朝经贸合作开展情况,跨境结算方式和主要货币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现阶段中朝跨境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济合作出发,对当前区域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货币合作既存在有利因素,也面临一定障碍。我国应以制度性安排推动货币合作,合理选择合作国家(地区),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范畴。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人民币兑非主权国家货币——欧元的名义汇率,中国CPI指数及欧元区调和HICP指数的数据,以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的起点2002年7月到2018年12月为样本,依据影响中欧汇率的重要节点事件对样本进行分段与结合,对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PPP)成立与否进行协整检验。实证结论有: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改革及欧元平稳运行后的(2005年8月—2018年12月)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协整检验成立;非主权国家货币欧元同样适用经典的购买力平价理论;2008年金融危机是影响汇率市场的重要节点事件,但长期不影响人民币兑欧元购买力平价成立;对PPP冲击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汇率本身,其次依次是欧元区HICP、中国CPI。因此,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人民币兑欧元汇率,对中欧经贸往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2012年6月1日起,我国完善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日元交易方式,开始发展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日元成为继美元后第二个与人民币直接交易的主要货币。大连与日本的经贸联系紧密,此政策一出台,在连银行和企业均积极响应,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总体看,中日货币直兑开局良好,将对两国经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但短期内,政策时滞导致银行、企业的交易变化不大,将人民币、日元打造为主要结算货币仍存一些制约因素。本文在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主要先进国家的经验表明,通过国际投机资本预期这一渠道,资本项目管制能深刻影响浮动汇率运行。对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中的资本项目安排问题,本文将先进国家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形成的看法是:在缓和汇率波动方面,资本项目管制意义不大,在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和防范货币危机方面,资本项目管制有重要作用;鉴于货币危机威胁在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过程中会持续存在,资本项目开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阻碍不能低估;在汇率制度弹性化改革前,资本项目管制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