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次级债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动荡 2007年2月份,美国次级债问题初露端倪;3月份,美国次级债危机显现;美国股市首次因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而出现大跌。此后这一由单一国家、单一市场、单一业务的金融事件所引发的动荡迅速向国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蔓延,引起全球震动。  相似文献   

2.
谢康  于蕾 《中国外资》2004,(1):24-25
<正> 据美国基金研究公司ICI(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统计,2002年6月,美国股票市场资本减少180亿美元,7月份流失资金达500亿美元,已超过“9.11”事件发生当月的300亿美元流出的纪录。ICI预计资本外逃现象将继续下去。 大规模资金从美国资本市场流出,流向何处?这是世界经济界、企业界十分关心的问题。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亚太地区负责人称,估计今后投入亚洲的资金将比去年大幅上升36%,达300亿美元;亚洲国家中,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将成为美国市场外流资金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世界投资者都在美  相似文献   

3.
陈滨 《深交所》2008,(3):42-43
美国的股票交易市场存在两种运行相异的交易模式,一种是证券交易所市场;另一种是OTC市场。OTC市场是美国证券交易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金融市场,体现出多层次、多市场、多金融产品和多交易模式相互渗透的特点。OTC易运模券另  相似文献   

4.
NMS法案的演进及其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会提出NMS法案的初衷是建立统一的全美市场系统,解决美国证券市场分割的问题。早期的法案忽视了交易需求的差异化,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新的NMS修正案通过强化市场连接、建立市场问竞争订单的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虽然法案保守地偏重价格因素,但是保持了监管架构的延续性。法案的实施改变了美国证券市场结构,实现了上市场所和交易场所的分离,使得传统交易市场逐渐消失,自动化电子交易蓬勃发展起来;美国证券交易基础设施进入数字化时代,技术能力成为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为获取先进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交易所并购、技术系统整合的进程加快;“最优执行”进一步保护了投资者利益,但跨市场交易使得美国证券监管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欣士 《深交所》2008,(1):59-62
纳斯达克(NASDAQ)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股票市场之一,已经成为全球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与发展的一面旗帜,一度成为各国借鉴的对象。纳斯达克市场在美国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极大地推动了美国中小企业的成长和风险资本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纳斯达克市场的制度特色,一是多层次的股票市场构架,分为全球精选市场、全球市场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吸引不同层次的企业上市;二是各层次市场以及场外市场(OTCBB)之间灵活的转板机制;三是便捷快速的上市审核程序;四是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了多套IPO标准和维持上市标准;五是严格而灵活的退市制度;六是强化上市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6.
胡新智 《银行家》2012,(2):94-95
2012年1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继续回暧,劳动力与房地产市场虽有所复苏,但前景仍不明朗,美国经济复苏之路仍不平坦。欧洲经济前景堪忧,衰退风险逐渐加大。受季节性因素推动,国内制造业重回扩张区间,非制造业经济重拾升势。美国经济前景仍不确定美国制造业继续回暖。美国供应管理学会公布,2011年12月制造业PMI从11月份的52.7%上升至53.9%;12月份非制造  相似文献   

7.
《甘肃金融》2014,(8):7-7
2014年第二季度,发达经济体总体上企稳回升,比较重要的两点为(1)美国在就业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消费零售市场进一步回升,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在2014年10月正式实施,并可能于2015年二季度前后首次加息;(2)日本与欧洲正在积极采取宽松的政策或措施,稳定经济和国内金融市场。总体上来讲,发达经济体中的美国与目欧出现政策上的分化,一方美国在收紧货币政策,另两方(日本和欧洲)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庆明 《中国金融》2007,(18):45-46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全球股市一度因此出现了连锁性的下跌。为防止危机深化和维持市场信心,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日本银行等主要中央银行都对金融市场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似乎不大,美国经济因此进入衰退的可能性也不大。  相似文献   

9.
王焕然 《深交所》2008,(3):36-38
林建先生的《大交易场:美国证券市场风云实录》,对美国证券市场200余年的发展和各个组成部分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整理与描述,堪称目前了解美国资本市场现状与缘起的最佳指引。该书沿着市场结构、交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多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大豆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传导,并与美国大豆市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关性较大,但低于美国大豆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这与美国大豆市场表现一致;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均存在误差校正机制,但中国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在偏离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重新回到原有均衡关系的调整速度低于美国大豆市场;中美两国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均相互引导,但中国大豆市场上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大于现货市场,而美国大豆市场上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大于期货市场。  相似文献   

11.
Sexual harassment . . . some see it . . . some wo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s sexual harassment a serious issue for managers, and does it occur as much in business as the popular press would have us believe? How difficult will it be to implement the newly issued EEOC guidelines? Out of a joint survey with Redbook magazine, HBR takes a look at these and other questions. Eliza Collins and Timothy Blodgett explore definitions of harassment, analyze respondents' replies, and suggest ways to counter the problem.  相似文献   

12.
13.
14.
一、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卡业务将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形势(一)国际卡业务和外汇卡收单业务面临外资发卡机构“重兵压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双边协议有关规定,我国银行业最早对外开放的是外汇业务,因而,外汇卡业务也就首当其冲最先受到外资发卡机构的冲击。外资发卡机构通常已在境外建立了先进高效的计算机授权、清算网络,而且与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外汇卡的业务和收单业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外资发卡机构可凭借其汇路通畅、资金实力雄厚,业务运作经验丰实,科技运用水平高等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美国评估业务类型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其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美国也是一个评估业十分兴旺和活跃的国家.从1890年开始第一个评估业务后,美国评估业已走过了百年历程.经过百年的漫漫发展和磨砺,美国评估业的服务已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评估服务业务类型包罗万象,既有针对商业交易、财务报告、税收、法律诉讼、保险、融资及政策法规等目的出具企业和资产价值意见的评估业务,也有大量针对交易、企业内部管理和投资、重组等与价值相关的评估咨询服务.评估标的包括了企业价值、无形资产、不动产、机器设备、珠宝首饰、金融工具、实物期权等各种类型的资产.评估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联邦政府、私人公司、司法部门和有关公共部门,还包括个人业主和普通社会公众等.  相似文献   

20.
The value of carbohydrate deficient transferrin (CDT) as the most direct and most accurate indicator of alcohol abuse has been amply demonstrated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The CDT assay used by GIB Laboratories to assess serum samples for significant levels of alcohol abuse was validated using 184 clinically defined positive and 203 clinically defined negative specimens. Using a defined cutoff of significance and a special testing algorithm, GIB Laboratories has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that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mmercial CDT enzyme immunoassay (CDT EIA) is 88 percent, the specificity is greater than 99 percent, and the intra- and inter-run reproducibility is less than seven percent, about three times more precise than most confirmatory tests for CDT. Given the very low expected frequency of true physiological causes of non-specificity (less than one percent), the excellent specificity of the assay (in GIB Laboratories' experience), and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ime delay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all "confirmatory" technologies, it cannot be recommended that CDT confirmatory testing be performed, unless an individual laboratory experiences unacceptable specificity in its screening tests. It would appear that, performing CDT "confirmatory" testing when the specificity of the screening test is as high as this study has found it to be, can result in three probabilities: 1)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alse negative results; 2) few corrections in the very small number of false positive results; and 3) in greater cost and delay for the laboratory's cl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