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δ收敛考察欧盟(欧共体)在1955年-2000年和东盟在1965年-2005年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的关系,发现欧盟在1955年-1990年呈现显著的经济增长收敛,而东盟成立后经济增长呈发散趋势.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呈现经济增长收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经济一体化成员国消除了彼此间的贸易壁垒,区域内部基本实现自由贸易;二是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量成为各自对外贸易的主要流量;三是FDI效应导致成员国之间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作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贸易及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之一,物流业的春天正在来临。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社会保障领域的国际协作,一方面中国-东盟各国之间因争夺资本、市场而出现社会倾销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贸易冲突;另一方面该区域内跨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难。这些社会保障中的突出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东盟的区域合作的进程。本文阐述了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中突出的社会保障问题,分析了影响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协作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东盟社会保障协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尤其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区域贸易量将大大增加,这不但对中国来说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对处于中部地区的江西省来说,也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文章就如何确立江西的竞争优势,加强与东盟经济合作,更有效地与东盟实现产业对接进行了分析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5.
翟翔  司柽宇  王文浩 《云南金融》2012,(6X):272-272
亚洲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贸易地区,也因其地缘关系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中国在亚洲地区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上有很大进展,这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东盟合作的要求有关,东盟同时也对中国有同样的需求。本文总结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亚洲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最大的贸易地区,也因其地缘关系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中国在亚洲地区运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上有很大进展,这与中国在经济、政治上对于东盟合作的要求有关,东盟同时也对中国有同样的需求。本文总结了中国与东盟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外交关系推进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力刚 《云南金融》2011,(8X):181-181
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区,成为现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贸易市场。本文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实际,着重探讨中国—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区,成为现今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贸易市场。本文结合中国与东盟的实际,着重探讨中国—东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税收政策一体化是一个双向的作用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动税收政策一体化,税收政策的一体化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随着东盟十国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内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税收协调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东盟税收政策一体化现状展开论述,总结东盟税收政策一体化过程中差异性,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提供借鉴意义,并提出我国在应对东盟税收政策一体化过程中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3年12月17日,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会址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将广西推向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沿。作为与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广西金融在支持中国-东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全面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金融合力,适时推出优化金融支持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一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我们与东盟各国的交往与联系也愈加紧密,在东盟十国之中泰国与我国的交往历史尤为悠久.本文将从经济状况、经济政策、贸易状况等方面对泰国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增进我们对泰国整体经济环境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范励 《时代金融》2013,(14):10-11
本文以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基础,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是该研究的兴起阶段,这一时期学者们侧重于研究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关系;第二阶段(2000-2009年),学者们针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提出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并提出建设自贸区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区域经济的研究向深层次、多领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以经济一体化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其中以欧盟的发展最为成功,同时作为近邻的东盟的发展与未来前景也备受关注。、中国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各方面,与东盟展开全方位外交,多领域合作。在今天蓬勃发展的东亚钟表行业,我们将时钟拨到了“中国时间”,传递出更多“亚洲声音”。  相似文献   

14.
何曾 《金融会计》2014,(3):63-67
东盟国家建设经济共同体的过程中,会计信息在东盟各国间的贸易与资本流动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合作区对象、第一大跨境人民币结算市场、第二大投资对象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在中国—东盟贸易合作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东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逐步成为热点课题和现实问题。本文将研究比较东盟各国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情况,为日后中国与东盟开展和加强会计协调合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当前货币一体化的趋势—兼论东盟货币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欧洲,亚洲,还是非洲和南北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货币一体化已形成不可抗抿的潮流,文章对这一趋势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了欧元这一货币一体化的典,总结了其中的规律,并对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东盟货币一体化的必然性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了剖析,并大胆提出东盟终将实现货币一体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中国与东盟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11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合作与发展的新阶段,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成为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伴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初步显现。2013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4436.1亿美元。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东盟国家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也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之一,中国是东盟的第四大外资来源地。中国与东盟双边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为双方开展金融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龚文 《国际融资》2011,(11):61-61
10月21日,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和面向东盟信贷资金说明会”在南宁举办。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副主任刘新文、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以及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陈玲 《上海保险》2006,(11):18-19,14
从2003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全面启动到2006年11月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中国与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推进,对我国经济尤其是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不仅不能没有农业,而且不能没有稳定发展的农业,农业保险作为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其功能意义是勿用置疑的。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加强,使我们不得不在一个更复杂的环境中思考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增长速度很快,广西作为中国参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地带之一,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分析了广西边贸发展拥有的区位、政策优势和面临的边境贸易地位弱化、跨国物流缺乏产业依托、边贸收费过重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广西边贸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旋风,词典上这样解释旋转的风。据有关资料介绍,旋风兴起时,它能产生出磁场的效应,将周围的物体全部吸引过来;能产生反应堆的效应,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能产生推进器的效应,推动物体快速前进;它还能使四周的空气和热量极快地流动和碰撞,促使积雨云的形成和降落。当前,在中国大地正卷起一股外交经济旋风,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落幕后,这股外交经济旋风又把阵地转向了中国的南大门——东盟,开始了新的合纵连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