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寿互换是一种交易双方基于目标人群未来实际生存率和预期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定期交换现金流的合约。与长寿债券相比,长寿互换具有交易成本低、操作简捷和灵活性高等优势。本文首先阐述了长寿互换的市场发展;其次分析了长寿互换的运行机制;最后推导了基于Wang转换的带触发机制的长寿互换的具体定价解析式。 相似文献
2.
极端死亡率债券是票息或面值与极端死亡概率相关的债券,能够将寿险公司所面临的极端死亡率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本文阐述了极端死亡率债券的市场发展,包括发行规模、触发机制、债券期限、债券分层、债券评级等,分析了以 Tartan 债券为代表的本金赔付累积型极端死亡率债券的运行机制,并给出了考虑极端死亡率风险的跳跃性特征下的本金赔付累积型极端死亡率债券 Wang 转换定价的解析式。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长寿风险证券化的理论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寿险业在资本市场上尝试进行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同时,学术界也不断在探索长寿风险资本市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已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阐述了关于连续型和触发型长寿债券的设计机制及其定价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长寿互换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其他长寿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设计机制和定价模型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由于自然灾害的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往往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巨灾债券作为巨灾风险证券化产品,能够有效弥补巨灾保险的不足,分散巨灾风险,降低巨灾造成的损害,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巨灾债券进行市场化运营的关键在于定价是否准确。本文利用广东省1983年至2017年间的台风损失数据和1951年至2017年间的台风登陆次数数据,基于非寿险精算和蒙特卡洛模拟方法进行巨灾损失分布和发生次数的拟合,运用Wang两因素模型对台风巨灾债券定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巨灾债券价格随着触发概率的下降而上升,保障型债券比无保障型债券价格更高。由上述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第一,建立健全巨灾损失数据库,为巨灾债券定价提供数据支撑;第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巨灾债券融资担保制度;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为巨灾债券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金融衍生工具,它把相应的股票看涨期权内嵌在传统的公司债券之中,具有债券和股票的双重性质,因而可转债的定价问题逐渐为企业和投资者所关注。本文借助Black-Scholes定价模型研究定价理论,对Black-Scholes定价模型进行修正,体现了红利发放对可转换债券定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寿风险近年来对各国保险业、养老金体系、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大规模影响,成为保险和风险管理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采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采用中国数据研究这一问题。在Lee-Carte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双指数跳跃扩散模型对Lee-Carter模型中的时间序列因子进行拟合,较好地刻画了中国人口死亡率的长寿跳跃和死亡跳跃;引用Swiss Re死亡债券度量长寿风险的市场价格,预估未来中国人口死亡率,并得出了寿险衍生品Q型远期的中国定价。 相似文献
11.
从1992年发行第一只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至今,中国可转债市场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自诞生以来,中国监管机构对可转债的发行要求不断明确,配套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可转债市场迅速发展,发行规模不断提高。然而,在2017年以前,虽然可转债的发行规模增长迅速,但其融资总额占资本市场股权产品总融资规模的比重仍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可转债的发行主体仅限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可转债的定价条款过于复杂,市场接受程度较低。随着2017年证监会对可转债产品的审核标准进一步明确,可转债发行规模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资本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品种。为确定可转债定价方式,本文以“广汽转债”历年来的市场价格为数据基础,以B-S模型为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寻求影响可转债定价的主要因素,对未来可转债定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定价模型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包含提前偿还风险和违约风险两个期权,这使得其定价要比一般债券的定价复杂得多。而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又有着不同证券化发达国家的特点,因此研究国外定价模型的适用情景和发展对我国的实践是非常必要的。本文旨在沿着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定价理论结构化和简约化模型两条主要线索的发展,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得出和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践相关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长寿风险是指个人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产生的财务风险.长寿风险给保险公司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西方保险公司推出了各种应对长寿风险的创新解决方案,包括附保证变额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反向抵押贷款和长寿风险证券化,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保险公司的新视角系统梳理了这四种创新方案,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巨灾期货是一种以巨灾损失相关指数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从1992年ISO指数巨灾期货的兴起,再到1995年被PCS巨灾指数期权的所取代,以及后来2007年CME飓风期货的最新推出可以看出一种巨灾期货的市场发展是一个不断尝试,逐步完善的过程.其市场演进呈现出四个趋势:标的指数的被人为操纵可能性降低、更新速度加快、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基差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保险产品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DCF,Discounted Cash Flow)模型的基础上,用模糊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一个典型的DCF模型进行了扩展.通过实例分析表明,此模型可以为管理层的定价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并且在我国保险行业发展初期缺乏数据资料的情况下,有着良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长寿风险已成为养老保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风险,而作为养老保障产品供给者的政府、年金和寿险公司等机构难以持续、有效地管理长寿风险。本文在分析长寿风险发展态势和现有管理方案的缺陷后,研究了最近的长寿风险管理工具创新及其发展动向,即死亡率巨灾债券、EIB/BNP长寿债券和远期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资本市场的长寿/死亡率风险相关衍生品设计与交易,包括长寿债券、死亡率互换、死亡率期货和死亡率期权,最后是长寿/死亡率衍生品交易市场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定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被公认为现代金融安全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其本身存在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和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完善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存款保险费率的选择模式以及具体测算就成为关键因素。自1993年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基金"构想以来,我国对建立存款保险的研究力度逐年深入。但国内现有对存款保险费率的研究文献存在照搬国外已有模型、分析指标应用不恰当,研究结论差异过大等诸多问题,不仅未能达到确定我国存款保险费率适当水平的目的,反而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本文在应用Morton期权定价基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对该模型的评价缺陷和现实监管评级要求,选取样本指标对测算费率进行修正,这是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通过回归技术和统计手段对样本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资本状况、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存款保险机构能够实现对投保银行的动态监管和适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我国保险业近年来飞速发展,但是保险资金存在着运用比重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寿险投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同时与国际寿险公司投资的做法进行比较,提出了应该采取的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Dusan Isakov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2013,19(3):202-212
Recent evidence from Fama and French (1992, 1996) and others shows that betas and returns are not related empirically. They interpret this as evidence against the validity of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and conclude that the beta is not a good measure of risk. This paper claims that usual tests do not leave much opportunity for beta to appear as a useful variable capable of explaining returns, because tests are often performed in periods where the average realized market excess return i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In order to assess the usefulness of beta,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hat dissociates results obtained in periods where the realized market excess is positive from those where it is negative is proposed. These new tests are then applied to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the Swiss stock market over the period 1983–1991. The different results unambiguously support the fact that beta is a good measure of risk, because beta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cross-section of realized returns. These results also confirm that there are no arbitrage opportunities on this marke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