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增长动力是指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带动总体经济增长的要素或者机制,分析和梳理经济增长动力,及时发现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情况,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前提,有助于未雨绸缪,预先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本文通过研究天津经济增长动力因素,寻求天津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积极转变和调整现有经济动力源,促进天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常态下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了1991~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育发展质量提升和数量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数量、基础教育的数量都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因果关系,但基础教育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够显著;在几种教育发展变量中,高等教育发展的数量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最大,达到32%,其次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而基础教育发展的数量规模以及科技创新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弱,仅为1%左右。  相似文献   

3.
银行信贷行为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减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发,经济增长和信贷质量二者关系呈现互抑特征。对宏观、微观和金融环境因素与银行信贷质量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信贷质量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以及新常态下二者存在相互抑制关系等结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检验了我国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关系,发现我国的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与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地负相关关系.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银行业市场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虽然过去我国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与经济增长保持正相关关系,但是劳动力投入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这可能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力投入产出存在规模递减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市场开发程度和银行业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因此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当地经济结构能否匹配,直接影响着银行中介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当地经济的发展.长三角地区的地域优势以及主导产业优势明显,拉动作用增强.本文根据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经济状况、银行业结构,分析各地银行业结构的变化,对当地经济增长是否起作用,利用1985-2008年的数据对分省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相关检验.  相似文献   

6.
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税收增长处于合理增长范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基本协调;税收收入增长的强劲势头保持一段时期是没有问题的;税收收入必将进入与GDP增速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乌海市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呈现出投资偏高、消费偏弱,出口不足的"单一投资驱动"的典型特征,投资、消费、出口三股拉动力严重不均衡.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拉动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构建以消费为主导的新的动力增长体系成为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浙江省1990~2007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两个衡量浙江金融结构的因子,并将它们与经济增长指标置于同一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金融总量因子与浙江的经济增长率、投资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金融效率因子不仅有利于浙江经济增长率的提升,还可以带动投资水平的增加;浙江经济增长与两大因子均正相关,且与金融效率因子的关系更显著.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金融效率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则是金融总量提高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实证结果表明,注重金融效率、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优化投资渠道以及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将有助于浙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王坤  傅新 《时代金融》2011,(11):37-38,40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多关注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忽略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将进口商品分为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采用1990~2008年进口数额,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时间数列分析,阐述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而又稳定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坤  傅新 《云南金融》2011,(4Z):37-38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多关注出口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而忽略了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将进口商品分为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采用1990~2008年进口数额,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时间数列分析,阐述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长期而又稳定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真的动态无效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永东与杜两省、史永东与齐鹰飞、袁志刚与何樟勇相继考察了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结果均表明中国经济是动态无效的.本文首先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上述结论,并进而追问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发生动态无效.笔者的分析表明,这种无效性只是一种表象,它是由我国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决定的,其根源在于静态资源配置,特别是投资配置的无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而指出,上述作者提出的消除无效性的政策建议是不恰当的,真正有效的途径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绩效.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using an innovative dynamic panel threshold technique. The sample consists of 87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a threshold effect in the finance–growth relationship. In particular,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beneficial to growth only up to a certain threshold; beyond the threshold level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inance tends to adversely affect growth.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at more finance is not necessarily good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highlight that an “optimal” level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more crucial in facilitating growth.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转型从体制转型阶段进入到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应当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而转型进程以及发展战略的转变都内在统一于经济发展的虚拟化进程当中。现代经济发展的虚拟化强化了金融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核心作用,因而随着中国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金融转型的成败将对中国向好的市场经济迈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传统上,关于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集中在其资金支持的作用,亦即输血功能上。近年来,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范围和内涵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业对经济的全面支持和深入介入,金融业已成为影响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因素。本文从分析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了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路径和现实选择,提出了金融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深入地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The rapid expansion of organized equity exchanges in both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arkets has prompted policymakers to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ir macroeconomic impact, yet the need to focus on recent data poses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for econometric studies of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stock market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individual countries. This paper overcomes some of these difficulties by apply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analysis of panels with a small time dimension to estimate vector autoregressions for a set of 47 countries with annual data for 1980–1995. After describing recent theories on 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 in growth and considering a pure cross-sectional empirical approach, our panel VARs show leading roles for stock market liquid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activity in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on per capita output. The findings underscore the potential gains associated with developing deep and liquid financial markets in an increasingly global economy.  相似文献   

16.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ukuk market development on economic growth using a sample comprising all sukuk-issuing countries spanning the period 1995–2015. We use the system GMM estimator to tackle potential omitted variable bias, endogeneity, and simultaneity issues. We report a strong and robust evidence that sukuk market developmen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various measures of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classical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In addition, the evidence does not support the well-known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We conclud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ukuk markets may have promoted financial inclusion by eliminating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religious self-exclusion, which stimulate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相似文献   

1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last decade has seen an explosion of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a selective review of this literature and the recent book on Economic Growth by Robert Barro and Xavier Sala-i-Martin, we see four main challenges for future research. First, to more tightly link theory and evidence. We think a good way of achieving this would be to follow the methodology common in the business cycle literature of simulating models to compare their predictions to the data. Second, to develop new ways to empirically distinguish between competing theories of endogenous growth. Third, to develop more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vity differences. Finally, to collect detailed country data bearing o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相似文献   

18.
资本监管是银行业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而银行资本在维持稳健经营和承担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信贷构成了实体投资的主要来源,银行信贷规模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造成经济的波动,侵害宏观经济增长。对我国银行业2003~2012年的情况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监管压力增大会导致资本不足,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当期监管压力值对当期信贷规模的作用比滞后一期监管压力值对当期信贷规模的作用更大一些。信贷规模对 GDP 的冲击效应是正向的。银行业资本监管压力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这种效应一般持续8个季度,这种负面影响在经济衰退时期表现得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跨国经营正在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巨型经济体之一,跨国经营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企业面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国家"走出去"战略指引下,一些行业领头羊纷纷走向国际市场,开始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中国酒店行业作为开放最彻底、跟国际接轨最早、发展也最成熟的行业之一,为了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跨国经营的大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张斌  熊婉婷 《金融研究》2019,474(12):92-105
理解经济运行环境的变化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中国经济在2012年前后迈过工业化的高峰期,家庭部门发生从制造到服务的消费升级,企业部门出现从资本密集型向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进程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发展阶段的经历高度一致。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传统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大幅下降,新兴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信贷需求相对较低且在债务主导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面临融资供给制约。由于市场内生的企业信贷供给和需求双双下降,总需求不足问题凸显。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由此前的“易热难冷” 转向“易冷难热”,“债务—通缩”风险加大。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执行中更加注重温和通胀目标,充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确保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金融稳定方面,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点要与时俱进地调整。时间轴上要特别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下行叠加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空间轴上不仅要关注“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还须加强“小广散”金融机构的稳定性,注重与其相关的风险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