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茜茜 《会计师》2014,(6):30-31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明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以期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茜茜 《会计师》2014,(11):30-31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影响日益明显,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分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方法,以期对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董丽虹 《时代金融》2009,(7X):139-140
盈余管理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密切的联系。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内容上作了很大修订,有效地遏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然而,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引入、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的增多等,又在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盈余管理途径。本文以盈余管理概念为出发点,结合新会计准则体系,深入分析了新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而得出新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会计准则体系下,企业可以采用的盈余管理技术手段主要集中在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三个方面。2007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施行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盈余管理的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对其识别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新旧准则体系下的盈余管理技术方法,拟为对上市公司在新准则盈余管理技术方法的识别提供借鉴。需要指出的是,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词,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必需的,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的危害,要尽可能禁止。本文探讨的是过度盈余管理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1日,新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各大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其他企业也比照执行。贯彻实施好新会计准则的关键就是充分把握准则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本文深刻剖析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新理念,为更好的贯彻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盈余管理抑制、巨额亏损确认的及时性和价值相关性三个方面比较了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2006-2007年实施前后的会计质量。研究发现,新准则实施后,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在收益平滑限制、巨额亏损确认及时性、价值相关性方面有了显著提高,而特殊目的盈余管理在实施前后没有显著差别。新准则会计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对巨额亏损的确认上和价值相关性的改善上。资产负债表的信息价值相关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公允价值和资产负债表观为重要特征的新准则在实施一年后达到了目的。公允价值的系统引入确实有助于提供价值更相关的信息、更及时地确认损失。 经验证据还发现,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新准则实施前后,我国的盈余管理水平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巨额亏损确认的及时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施新准则后,价格相关性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改善程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好消息”和“坏消息”股票回报对盈余的解释力的改善程度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一般认为是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的缺陷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也因此围绕新准则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但这些讨论大多没有跳出就准则论事的圈子。这其实是对新准则的一种误解,显然不利于新准则的顺利实施,不利于新准则的进一步完善,不利于盈余管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但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以下将就"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一)结合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二)和(三)等相关规定,进行最新解读。  相似文献   

9.
《上海会计》2008,(1):F0003-F0003
一、继续抓紧抓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一要巩固上市公司实施新准则的成果,切实做好年报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工作。二要进一步扩大准则实施范围,把尚未实施新准则的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逐步纳入实施新准则的范围。三要结合准则的实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情况,适时出台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解释公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相似文献   

10.
赵玉梅 《中国外资》2009,(22):125-126
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一固定资产》,新准则较2001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一固定资产》在内容表述上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来的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从三大方面简要探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发生的变化,分析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变化对燃气公司的影响,并结合燃气公司财会工作实际,提出了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燃气公司应采取的一些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猛 《现代会计》2009,(5):13-15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新准则)是对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简称原准则)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准则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中,银行贷款的核算与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原制度,目前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仍在执行)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执行新准则,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利润和财务状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新准则已在上市银行执行,但是由于理解不同、信息技术支持不够、考核和盈余管理的趋动、从业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上市银行在执行上可谓各行其是、各不相同。本文拟从新旧制度在贷款核算方面的主要差异、执行新准则应考虑的问题、科目设计、主要会计事项处理等方面对新准则体系下银行贷款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给大家以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谢欣 《财政研究资料》2007,(25):45-48,23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39条企业会计准则并自2007年1B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比《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1994)《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征求意见稿)》(1995)及《企业会计制度》(2001)(以下简称旧制度)的规定,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引入“暂时性差异”的概念,取代“时间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汪小华 《会计师》2010,(9):10-12
<正>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一直是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颁布和实施,盈余操纵受到了一定遏制,但仍有许多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来人为操纵盈余。本文以资产减值准则和盈余操纵的博弈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婷 《现代会计》2007,(1):38-40
我国于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下文称新准则),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准则在多方面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一无形资产》,对我国现有无形资产准则进行修订。本文拟对新准则的一些变化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从2005年年初开始,财政部在总结会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顺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启动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经过艰苦努力,建成了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立足国情、国际趋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上海会计》2007,(3):F0004-F0004,64,F0003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准则”)实施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过渡,市场反映良好。新准则实施已过一个季度,为了深入贯彻新准则,针对近期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方面提出的新准则执行中的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进行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现予发布。  相似文献   

19.
尹明 《中国外汇》2007,(2):94-95
财政部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新准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思路。就《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整体而言,新准则对于外币概念的定义、外币交易和外币核算的基本内容的规范以及外币记账方法——外币统账制或者外币分账制的区分等,与原来的政策规范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但新准则在考虑国策国情的前提下,更倾向于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尤其表现在对于外币核算中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的考虑以及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新增加的要求披露相关信息的内容。本文就新准则外币折算方面的规定与原有的相关会计政策规范的差异,谈谈新准则对会计核算实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和与国际准则的比较等方面,而对会计目标、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列报等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展示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历程,剖析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实质,并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探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揭示遵循谨慎性原则对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