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上海金融业在90年代开始的快速发展,如今在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且上海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开始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但是,从金融业的各项经济指标来看,上海与其他世界各国金融中心仍还有不小差距.本文将从上海金融业和其相关产业的灰色关联的角度去研究上海金融业的发展,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邬红珍  孙木菲 《中国外资》2011,(20):171-17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航运业在其发展中与金融业一直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航运业的生产和经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由于航运业得到了增强。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为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航运业在其发展中与金融业一点保持着天然的联系,航运业的生产和经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由于航运业得到了增强.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为上海两个中心的建设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际融资》2008,(7):24-24
4月50日,北京市高调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这是北京市首次以市委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在该《意见》中,对首都金融业发展的定位表述为“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5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陆家嘴论坛上,如何把上海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成为论坛的主要内容,据报道,中外专家肯定上海发展金融业优势的同时,也为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5.
傅晓云 《新金融》2012,(11):35-40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交通银行发起编制和发布,是首个反映上海金融业各方面的综合型指数。本文从上海金融景气指数这个独特的视角,剖析上海金融业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银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并给出了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下银行业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重庆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的充分体现。促进东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互动,将不断提升我国金融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统筹发展,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本文对上海、重庆金融中心自身建设以及互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是,还有许多需要突破的瓶颈。由于国际金融中心对本地、本国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当前国际国内金融中心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态势使得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任务十分紧迫。上海必须抓住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金融改革全面推进、金融开放进一步扩大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人行上海总部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上海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进程,提升上海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服务。  相似文献   

8.
自近代以来.银行业始终在上海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显著的地位.谱写了辉煌的篇章,并贯穿中国近代历史的始终。上海银行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近代金融业发展的缩影。上海在成长为海纳百川、闻名遐迩的繁华都会和金融中心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李予勤 《新金融》2005,(5):37-39
金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行业,而影响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税收政策。近年来,我国对金融业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税收政策,这些政策在稳定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从税收的视角探索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分析税收政策对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力求探索一套既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又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税收制度。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上海金融业发展再上台阶。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合计的存款规模首次超过了一万亿元,贷款规模超过了8000亿元。同时,货币投放增加,金融市场场保持较快发展,外汇形势有所好转,不良资产比例明显下降,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金融发展保持稳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2002年,是上海金融业面临困难、孕育突破、有所作为的一年。上海金融部门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加快金融改革与创新步伐,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议,为上海不断提升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为上海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再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金融的支持作用必不可少。传统上,关于金融的支持作用主要集中在其资金支持的作用,亦即输血功能上。近年来,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深化,金融支持经济转型的范围和内涵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金融业对经济的全面支持和深入介入,金融业已成为影响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内生因素。本文从分析上海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入手,研究了金融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理论基础、主要路径和现实选择,提出了金融业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全面深入地支持上海经济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冯军政 《新金融》2013,(7):34-39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系列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金融中心不断向区域广泛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上海金融中心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财富与资产管理市场等领域与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上海需要抓住我国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明确自身定位、放松政府管制、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宏观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龚浩成 《金融研究》1990,(10):29-32
上海的金融市场是在1986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经有了一个规模较大,比较规范的包括短期资金市场、证券市场和外汇调剂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一、发展上海金融市场的思路我们对上海金融业的发展,有一个基本思路,即象上海这样有金融业基础,市民金融意识较强的城市,怎样发展金融市场,从而为振兴上海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4.
“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系列报告显示,近年来全球金融中心不断向区域广泛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上海金融中心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期货与期权市场、财富与资产管理市场等领域与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上海需要抓住我国金融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明确自身定位、放松政府管制、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宏观环境、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先行先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战略具有多个分析视角,其中,是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联系和需要进行战略选择,还是从实体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行战略考虑,将影响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行进和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的演变过程,讨论和认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崛起的金融新军──中国合作金融徐永健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形成的金融体系新格局中,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广大城乡地区、在以往已存在的合作金融机构之外蓬勃兴起的合作金融业。一、崛起的金融新军我国合作金融业新军的发展轨迹,从其...  相似文献   

17.
加快建设北京总部金融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4月30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指出“北京是国家金融决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将此作为“首都金融业的定位和工作目标”。这一定位可以概括为“建设北京总部金融中心”.既符合北京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和现状,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北京金融业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时代金融》2019,(1):94-96
<正>在云南省委组织部和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的领导指导下,以及上海市、黄浦区委组织部和黄浦区金融办的支持帮助下,我于2018年3月29日至9月30日期间到上海市挂职黄浦区金融办副主任。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等"五个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已发展成为全球排名第五位的国际金融中心。黄浦区是上海的经济、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是上海的心脏、窗口和名片。黄浦具有金融发展的悠久历史,是上海金融业  相似文献   

19.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史及含义 金融创新是在货币经济走向金融经济,货币外延不断扩大,金融功能不断扩张的背景下,金融业的现实反映.它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70年代,成熟于80年代后,现在它已成为世界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引入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刘红 《新金融》2012,(4):29-34
金融集聚可以吸引优质资本,满足了产业集聚的资本需求,可以克服集群企业在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催化企业集群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可以优化金融生态,扩大了金融业的经济基础,为金融集聚创造了条件。以上海为例的分析表明,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渐形成一直伴随着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上海金融集聚,对上海、江苏及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