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在国际社会达到共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现阶段,构建包括相关政策法律作支撑、文化技术等为辅助以及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金融创新体系为核心的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以达到合理控制信贷增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绿色信贷支撑的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选择.通过对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以及陕西省内各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做法和成效进行梳理,并对信贷支持的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总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将绿色信贷提升至战略高度;制定出绿色信贷评估标准;完善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强化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等.  相似文献   

3.
王涵超 《财会学习》2016,(23):135-136
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中流砥柱.金融机构作为信贷主体,如何防范绿色信贷的环境风险,对进一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至关重要.在银监会制定的《绿色信贷指引》中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本文将就绿色信贷内部审计的定义范围、主要内容、主要审计风险等做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绿色信贷借助金融的力量对产业结构进行绿色调整,相比于原来直接进行行政调控与通过税收调控,绿色信贷更具灵活性、针对性,更符合市场调控的原则。而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其对自身盈利能力的影响。理论上,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会提高其营业成本,从而降低其盈利能力,但增加贷款总额将提高其盈利能力。本文以2009年—2014年,中国银行等14家银行为样本,从银行放贷成本的角度分析开展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会增加其单位业务及管理费用,而单位业务及管理费用的增加会导致其单位营业利润的降低,但单位贷款额的增加会提高其单位营业利润,即在核心资本净额不变的情况下,开展绿色信贷会造成银行营业利润的降低,但扩大贷款总额能抵消开展绿色信贷带来的利润损失。  相似文献   

5.
2010年初至今,穆迪、标准普尔及惠誉三家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的态度一直存在明显分歧。本文辩证分析了以上三家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业评价的局限性与客观性,并从信贷规模、信贷结构、表外业务等方面,对中国银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绿色信贷指引》的发布将银行业监管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高度。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绿色信贷对国内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城商行短期利益的调整,股东价值最大化发展理念的冲突,城商行在风险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上的不足将成为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顺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适应"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城商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推动力;提前规划、优化组织管理体系、研发设计特色信贷产品、加强外部合作是城商行积极发展绿色信贷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7年数据为样本,采用bootstrap建立路径模型,检验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路径,并分析绿色声誉在两者间的角色。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实施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绩效存在负向影响,然而伴随绿色信贷行为产生的绿色声誉能够有效改善其绩效。商业银行应加快绿色信贷发展步伐,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以扭转当前的负向效应;同时重视绿色声誉的作用,打造独树一帜的竞争力,降低绿色信贷风险。政府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日趋完善的政策保障和支持,为商业银行可持续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徐晓华 《投资研究》2012,(5):150-156
本文通过重点分析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所设CDM项目的地区、行业现状与分布特点,以及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开拓绿色信贷业务的优势与成效,揭示我国商业银行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绿色信贷金融服务的方向与机遇。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12—2021年15家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面板数据,采用绿色信贷比率、金融科技水平等相关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运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科技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对资产负债率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最后,本文提出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绿色信贷信息共享机制、落实绿色低碳实际行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绿色信贷规模的扩大,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行业不断成熟,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也得到了优化调整。本文分析了绿色信贷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机理,并选取2007—2016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通过扩张效应、技术效应和反馈效应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绿色信贷比率与能源消费结构存在关联关系和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整体绿色信贷比率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效果显著。本文认为,要以政策为导向推动绿色信贷规模扩大,合理配置贷款资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低碳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的思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信贷过程中,既面临有利机遇,也需要应对更多挑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建设虽已渐成体系,但在政策、产品、风险管理前瞻性以及评估专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依托国内监管要求和借鉴国外最佳实践,从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环保风险调查评估、做好贷后监测检查、创新信贷产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等方面着手,全面、深入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绿色信贷发展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信贷是科学发展观下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绿色信贷发展已经起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局部利益之间的矛盾、对金融机构效益的影响、评估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困难、风险评估标准和程序的不完善等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绿色信贷环境数据信息库、完善绿色信贷授信程序、创新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强化绿色信贷主体的社会责任、建立环境评估智力支撑平台和绿色信贷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的措施来推动我国绿色信贷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的目标规划及阶段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其康 《金融论坛》2004,9(9):15-20
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大部分建立起了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而目前我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仍处于试点阶段.本文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我国在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诸如信用立法滞后、个人信用评估缺乏统一标准、各地征信体系目标不统一等问题.因此,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作者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个人征信体系模式:即选择以银行业为主线,纵向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横向联网的模式;以地方中介机构为补充,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由政府统一监督管理,最终实现个人信用信息的联合征集、权威评估和信用公示.作者并据此设计了相应的目标规划和具体的阶段构想.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7—2020年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从规模效应、风险结构效应、成本收入效应分析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并检验绿色信贷对银行财务绩效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财务绩效存在直接负向影响与间接正向影响,且综合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国有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负的政策效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具备显著的政策效应;绿色信贷业务对银行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中规模效应、成本收入效应为主要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以2007年7月12日发布的《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①为契机,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指出我国应建立与绿色信贷配套的财税制度和法律规范,并采取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共同推进绿色信贷。  相似文献   

16.
绿色信贷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入促进环保的企业及机构,并从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及时抽离,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绿色信贷实质上是政府、银行、企业、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一种博弈关系,要使绿色信贷真正做到循环经济的有力助手,必须要加快绿色信贷建设,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政策性金融理论和现实基础为研究背景,论述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原因,并结合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的实践,针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继续推行绿色信贷业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惠平 《金融论坛》2006,11(7):28-32
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利润贡献占比逐步下降,非信贷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在金融市场变化加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新形势下,正确认识银行信贷的一般规律及在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方向,将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本文通过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对不良贷款和信贷发展的认识,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出银行信贷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应逐步实现信贷业务调整,更有效地发挥好信贷在银行经营及社会融资中的主导作用,在发展中实现信贷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19.
信用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面临的主要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推进信用风险管理的历程中,整体上面临着方法论和实现路径两大课题.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演进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最终成为新型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普遍实施路径.当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处在向模型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体系也正处于重构的重要阶段,在同步升级信用风险管理与重新构建信息技术体系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要从传统产品扩充到衍生产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组合风险管理功能、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在资本层面应用,最终完成新型管理技术的内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