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静 《时代金融》2011,(11):69-70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中国的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由于中国1994年对汇率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1980—1993年和1994—2008年两个阶段,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显著情况是不同的。分析形成两种情况的原因,为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汇率制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静 《云南金融》2011,(4Z):69-70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指出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中国的贸易部门相对于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升,相对价格在下降,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所描述的特征。由于中国1994年对汇率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进一步研究表明在1980—1993年和1994—2008年两个阶段,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的显著情况是不同的。分析形成两种情况的原因,为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考察当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汇率制度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王凯  庞震 《济南金融》2012,(2):28-33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认为经历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其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提高较快,这将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本文利用1978-2010年的中国年度时间序列数据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是显著成立的,从长期看中国两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经典原模型——éger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在1990--2008年间,中美两国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与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存在长期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ADF单位根检验以及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经典原模型——égert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在1990--2008年间,中美两国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与人民币兑美元的双边实际汇率存在长期稳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成立。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的分析框架,探讨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影响.采用1985年至2006年的数据,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国內物价为因变量,探讨国外物价、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国内货币供应量、国内相对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检验国内价格与汇率及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两者之间的短期和长期关系.  相似文献   

7.
韩嘉莹  沈悦 《上海金融》2012,(10):3-7,1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高速增长,但实际汇率变动情况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不甚吻合。为解释这一现象,文章在分析我国二元经济下工资传导机制的基础上,以城市化率作为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的变量,提出了包含该变量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拓展模型,并运用ADF检验、特征根估计和协整估计,对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时期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二元结构特征通过工资传导机制削弱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的有效性,且二元结构特征越明显,这种削弱程度越强。由此推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二元结构特征的减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将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根据传统政治经济学观点及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劳动生产率提高通过工资上涨效应推动物价上涨。但本文基于山东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持续供过于求和上中下游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成本消化能力不同,劳动生产率增长对上中下游价格的传导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成为下游行业缓解成本上涨的有效途径。而随着近两年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改善、下游行业成本瓶颈增大及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劳动生产率的价格缓冲作用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探讨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是否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先呈现反向关系,在1994年后呈现正向关系。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假设条件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得到满足。长期来看,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未来在中国可能会存在。  相似文献   

10.
王凯  庞震 《济南金融》2009,(6):7-10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FDI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促进了FDI流入;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证明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olish manufacturing sectors and forces stemming from trade integration with the European Union. Empirical analysis (1995-2006) is based on sector-level bilateral data concerning both domestic (Polish) and foreign (partner countries from the enlarged European Union) marke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degree of openness. 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in the short run and the long run, an increase in domestic sectors' openness exert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ivity growth in Poland (the opposite effect is exhibited by foreign sectors' openness). In addition, expansion in relative size of Polish sectors versus foreign ones boosts domestic labor productivity growth.  相似文献   

12.
We extend the classic Balassa-Samuelson model to an environment with search unemployment. We show that the classic Balassa-Samuelson model with the assumption of full employment emerges as a special case of our more generalized model. In our generalized model, the degree of labor market matching efficiency affects the strength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l exchange rate and sectoral productivity through influencing labor’s choice between employment and unemployment as well as movement across sectors. When the relative labor market matching friction is high, search unemployment is high and the standard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may not hold. Empirical evidence supports our theory: controlling for differences in labor market frictions across countries provides a better fit in estimating the Balassa-Samuelson effect.  相似文献   

13.
丁剑平  杨洁  张冲 《金融研究》2020,484(10):1-18
本文通过放松巴萨效应(B-S效应)两大假设,构建了包含贸易品一价定律偏离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开放经济局部均衡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分解,并使用中美服务业细分行业与制造业2004Q1-2016Q4季度数据,分组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B-S效应及其传导渠道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中美之间B-S效应成立,但相对相对生产率通过影响相对相对工资从而影响物价水平,并最终影响实际汇率这一传导渠道不成立;(2)除传统B-S效应传导渠道外,我们发现相对相对生产率通过影响GDP进而影响实际汇率这一传导渠道;(3)产业结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相对生产率和相对工资背离,使得相对相对工资的增加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产生负向(升值)作用。这说明,要时刻关注经济基本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梳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发展及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央国库现金管理中标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和回购利率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表明其与二者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的调整力度为0.8。文章分析了这种长期趋势存在的现实原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中样本出现的特点,就进一步完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金融发展理论分析信托业发展的经济效应传导机制,在数据可收集的前提下,采用2004-2018年我国各省市信托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 M估计方法对信托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著证明了信托业发展能促进经济增长,反映信托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新增集合信托规模、数量以及实收信托规模的增加能显著提高人均GDP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因此需大力发展我国信托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本源,提高信托业发展质量,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2007年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和高度细化的海关数据,本文深入考察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净效应为正,其通过企业资本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企业选择效应、规模经济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上述结论在考虑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2)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因企业出口与否、贸易方式、技术水平和所有制的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3)作为人民币汇率影响企业生产率的制约因素,企业融资能力越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2005年7月-2007年6月的月度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外汇储备增长与人民币升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于释放两者之间弹性,维持缓和的、相互促进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起到显著的效果,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将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1999-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应用前景理论考察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率有显著影响,并且该影响具有不对称特征;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对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而言,这些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符合前景理论特征,而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并不符合前景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财政政策是否有效、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时滞、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如何等三个层面,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财政政策各层变量之间存在层层推进的因果关系,怛部分变量的关联与理论的吻合性较差。总体来看,中国的财政政策从其宏观效应来分析是有救的,但存在挤出效应,而且时滞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tests a theory of public budgeting as a long–run and short–run process. In this model, political decision makers strive to achieve budgetary balance over the long–run but are constrained in the short–run and follow incremental decision–making. First, the budget equilibrium theory is elaborated upon and is us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enues, expenditures, and debt along with control variables one being provincial general elections. Seco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is tested with a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for each of the Canadian provinces using annual data between 1961 and 2000.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long–run the driving force of provincial budgeting was expenditure control initiatives in seven of the ten provinces. In the short–run, incrementalism occurred in all of the provinces and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was evident in six provi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