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我国《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也引发各界广泛探讨。目前西方各国已建立较为成熟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本文基于美英两国相关机制的启示,结合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现状,引用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实例,分析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在的问题,进而为相关机制的完善提出设计框架,并提出今后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自1993年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酝酿研究了多年,作为一道金融安全网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且这项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存款保险制度危害情况以及设计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案变得紧迫。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高是低。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道德风险的高低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中国应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自1993年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以来,存款保险制度已经酝酿研究了多年,作为一道金融安全网一直存在着争议,而且这项制度有着不可避免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心。因此研究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道德风险对存款保险制度危害情况以及设计规避道德风险的方案变得紧迫。那么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相对隐性存款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是高是低。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对显性存款保险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并且对二者之间的道德风险的高低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中国应推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以及来增加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要想促进经营资源向效率高的金融机构转移,同时又避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所产生的外部性来实现高效率的金融稳定,降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行政法规壁垒,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效率,减少商业银行向监管者寻租的可能,更有效地防范存款保险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应该确定商业银行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并在这一点上实施市场退出。要想确定商业银行净资产完全损失点,在技术上,需要能够估算商业银行的潜在损失;在体制上,应该对商业银行实施末位监控制并建立和完善损失分担机制,同时,还应该建立商业银行市场退出后的后续债权管理机制并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提高后续债权变现能力。  相似文献   

5.
李红坤 《海南金融》2007,(10):22-25,66
通过对银行失败与资本比率的实证检验,发现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银行失败与资本比率都呈现显著负相关性质.我国银行业资本比率严重不足,但仍然能够持续经营下去,是因为隐性存款担保机制尚在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隐性存款担保机制无疑有许多弊端,这就需要探索出一条隐性存款担保机制下激励相容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存在着普遍的竞争。通过竞争,市场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和这种竞争机制相匹配,相补充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市场退出机制。对于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而言,有效的退出机制之一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全球约有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借鉴美国存款保险制度成功运行的经验,将有利于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其中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应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发挥现有金融稳定机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展历程表明,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维护金融业稳定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更可以有效激励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约束自身高风险行为,是对一般意义上的金融监管构成的一种机制性补充。中国应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网。在制度设计上,通过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必要的功能,加强制度的正向激励机制,减少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9.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难,一难在债务处置,二难在成本分担。建设制度、健全退出法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无论隐性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在增强公众信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同时,都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转变是否具有可行性?本文从银行的特许权价值、显性存款保险的可信性、被保险存款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大而不倒”的现实性、不良贷款水平等角度分析这一转变过程中银行道德风险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